《音乐艺术》(beat365英国官方网站学报)2023年第4期

发布者:李诗原发布时间:2024-03-25浏览次数:427

目次

 

 

创新思维·问题意识·方法论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专栏19

 

韩锺恩  近年来我的学术指向与学科关切

逐一报告乐音构成基本元素、音响结构基本式态、音响诗学基本范畴、置于学科间性合力中间的音乐学写作、音乐美学学科架构五个方面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音响结构基本式态、音响诗学基本范畴、置于学科间性合力中间的音乐学写作,以瓦格纳的乐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相关段落为个案,相应作业。

 

贾达群  艺术创作及其价值评判的思考与讨论

艺术创作分为“纯粹艺术”与“功效艺术”其评价对象是承载艺术品艺术学术价值”的形式评价标准应具有历史维度的四个方面即对已有形式及其逻辑的驾驭和掌控对已有形式及其逻辑的突破和创新独到的音乐观念与其形式化完美结合的契合度及其逻辑性形式的技巧及结构、结构逻辑对后世或将或已产生的影响

 

张伯瑜  路在何方?——对中国器乐乐种发展的思考

传统器乐合奏随着专业化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型乐种。新型乐种既演奏传统乐,也演奏传统音乐风格新创乐曲,成为专业发展方向舞台艺术。传统乐种是一种凝固的文化新的时代发展中,既要注重乐种的保护与发展提高人们对传统乐种的认知和审美能力。

 

杨民康  区域国别学视域下“南方、海上”丝路器乐的发展与变迁

在区域国别学视野下,古代沿袭至今的云南与东南亚传统器乐的区域性特点,含雅、俗两个子系统,并与戏剧、舞蹈、声乐紧密结合。古代雅、俗子系统多涉及官方(或宫廷)文化与民间文化的纵向阶层关系,如今则建立在纵横相间的城乡关系基础上的新型社会阶层关系。

 

任方冰、尹思霖  双重传统下中国音乐学术体系的建构

中国音乐理论包含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自我发展与中国当代音乐理论的现代化发展两个层面。前者与中国音乐历史发展的实践需求密切相关;后者体现出中国音乐理论的创新性。中国音乐学术体系关键在于自身特质的构建,目的在于经世致用。

 

历史·文化

戴楚雯  俳优与戏曲:历史渊源与表演特征

中国古代的俳优是一个复杂的群体随着宫廷文化下移,俳优等大批宫廷艺人流落民间,将携带的宫廷艺术与民间艺术相结合,促进了民间百戏的发展,并在表演过程中体现出逢场作戏的表演特征。民间优舞在角抵戏和参军戏中更是有着集中体现。将俳优视为中国戏曲的世俗性源头并非毫无道理。

 

潘一鸣、李  克莱斯勒与海菲茨来华巡演钩沉

1923年弗里茨·克莱斯勒与雅沙·海菲茨两位小提琴巨匠接踵来华在沪演出成为震撼一时的音乐演出活动,其相关史实细节将有助于人们理解当时外国音乐家来华演出的文化背景,以及国人对此的态度。今正逢克莱斯勒、海菲茨来华演出百年,特撰此文描述昔时演出盛况以示纪念

 

李雪梅  查哈罗夫执教国立音专时期教学档案拾零

俄罗斯著名钢琴家、钢琴教育家鲍里斯·查哈罗夫于1929年来到中国上海,应萧友梅之邀,担任国立音乐专科学校钢琴组主任。他作为中国钢琴教育事业发轫阶段一位重要人物,培养了众多中外优秀钢琴学子。他在国立音专的教学档案是探讨其钢琴教学思想和教学艺术的重要史料。

 

    萨克斯管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发展

萨克斯管作为一件西方乐器在中国出现与传播始于20世纪20年代20年代末已有国人能够演奏萨克斯管。历史文献表明,萨克斯管在中国早期发展主要广东音乐萨克斯管的运用城市娱乐场所爵士乐萨克斯管的运用管弦乐队中萨克斯管的运用

 

褚海辰  延安早期歌剧的体裁特征、戏剧性建构及其表达——以《农村曲》《军民进行曲》《塞北黄昏》为例

延安早期歌剧汲取中国早期儿童歌舞剧、苏区小歌剧、“左翼”歌剧及国统区歌剧探索经验,呈现出有别于“正歌剧”风格“全唱型”歌剧的体裁特征,以及以音乐为主要表现手段的“音乐戏剧”本质属性,初步显现出“以音乐承载戏剧”的“歌剧思维”其大部分唱段保持“歌谣体”风格,音乐本身“冲突性”不强,显露出“歌曲剧”特点。

 

陈艳伟  超越风谣歌谣运动革命歌谣——从时调小曲《八段景》到革命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

根据《八段景》填词的《八月桂花遍地开》,作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产生的一首革命歌谣,近百年来得到广泛传播,成为一首红色经典歌曲。从时调小曲革命民歌表现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歌谣对民间风谣和五四知识分子歌谣运动的超越。在这种超越中,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意义得以不断生成和重构。

 

分析·研究

    中国早期现代风格艺术歌曲的技法维度——基于钢琴伴奏的观察及相关文献的辨析

现代风格艺术歌曲钢琴伴奏显现出现代作曲技法的维度,这种风格最先诉诸为五声性旋律所编配的钢琴伴奏,故可视为和声民族化的结果,但其中也不乏凸显现代音乐风格的技法运用。蕴含在钢琴伴奏中的现代作曲技法涉及多个现代作曲技法体系,也成为观测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音乐发展的一个窗口。

 

孙铿亮 中国早期现代风格钢琴独奏曲探微——从江文也《素描五首》到桑桐《在那遥远的地方》

从江文也的《素描五首》到桑桐的《在那遥远的地方》,早期现代风格钢琴独奏曲通过和声半音化、调性扩展,以及对调性的“回避”和“破坏”,显露出“调式半音体系”“自由无调性”等现代作曲技法的要素或特征,体现出20世纪上半叶中国作曲家对西方现代音乐及其作曲技法的借鉴,成为中国早期现代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铭志《大提琴曲首》中的民族民间音乐形态及其表达

陈铭志的《大提琴曲首》呈现出鲜明的民族民间音乐形态,故在其艺术表达上对大提琴演奏家提出了要求,一方面演奏家按照作曲家在乐谱上的标注进行演奏,但另一方面也需要演奏家在“二度创作”时对民族民间音乐形态具有深刻的理解,从而进行一些特别的处理。

 

    音高组织的多维碰撞与——姜之国《音高组织技术的理论与实践》

姜之国《音高组织技术的理论与实践》一本具有学术创新的作曲技术理论著作,提出了4种音高组织技术,分别为大小调功能体系与音程思维的碰撞、大小调功能体系与民族调式的共生、音程集合体与潜在调性因素的交织、序列音乐与潜在调性因素的共生。这种碰撞与共生既和共性写法技术有着很大的关联,又与音乐创作中潜在的感性因素息息相关。

 

程瑜怀  歌剧导演斯特法诺·波达的整体创作思维

斯特法诺·波达是一位集导演、舞美、服装、灯光和编舞“五位一体”的歌剧导演,其以音乐为中心,将传统与当代、舞台空间与光影、隐喻与符号等多种元素综合考虑,创造出一个强调视觉美学和精神内涵的统一,并能与观众产生强烈共鸣的舞台空间。

 

       中国弦乐艺术:文化身份及表演、创作与教学——2023年国家艺术基金弦乐艺术表演人才培训项目引发的思考

中国弦乐艺术历经百年发展,已成为一种既是世界、更是中国的音乐文化。规格、风格、性格、品格,弦乐表演的门槛核心;弦乐创作与演奏家即作曲家的理念,凸显弦乐艺术价值的关键;弦乐教学是弦乐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音乐艺术》2023年第1~4期总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