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艺术》(beat365英国官方网站学报)2022年第4期

发布者:李诗原发布时间:2023-04-07浏览次数:461

  

 

中国少数民族器乐艺术研究

——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专栏(15

 

萧梅徐欣  史料与方法:少数民族器乐史编撰的两个问题

就中国少数民族器乐史编撰而言,史料可分为态与活态两类,若要兼顾者,需要在基本观念、叙事方式和视角“活化”。在方法上则需要从“关系史”出发,使乐器类种史文化区域、通道型跨区域的地理空间为经纬,通过历史与当代流布之线索的描写与比较,确立一种基于普遍性的差异化视角。

 

邢媛、刘桂腾  鉴往知来砺行致远——中国少数民族乐器研究述评

少数民族乐器研究应从大而全的词条化释义转向从一器到多器再及多族的志式研究路向;加强以演奏家、乐器制作师为主轴的演奏行为和制作过程的具身性经验研究;注重学院教育少数民族乐器保护与传承领域的重要性、加大对博物馆藏品的利用,开展少数民族乐器“二度田野”研究。

 

博特乐图  表演视角下的中国少数民族器乐及其变迁研究

乐器是“人的延伸”口传性是传统器乐的基本属性。就非“书面—乐谱”存承的少数民族传统器乐而言,“表演”既是奏乐过程,亦是创乐过程因此,“表演”应成为传统器乐研究的中心词。少数民族器乐研究应重视传统在当下表演实践中的变迁,应对传统器乐在当代非遗领域和舞台实践中的复兴和再演释及其内因和外因进行深入研究。

 

黄维  神圣的鼓钹——西藏传统觉木隆派藏戏鼓钹伴奏研究

觉木隆派藏戏表演中所用的鼓钹具有沟通人神的仪式功能,以及用不同节奏的组合、音色的变化为身段、唱腔伴奏的表演功能。根据“以身段为中心”的伴奏原则,鼓钹伴奏与表演者的身体行为密切相关,并在“迎”“让”“托”“送”中对唱腔起着支撑作用。

 

刘灏、许首秋  少数民族器乐资源与当代器乐创作

中国少数民族器乐作为中华传统音乐文化资源,在中国当代器乐创作中被充分利用。这不仅是为少数民族乐器创作独奏曲或重奏、合奏曲,使少数民族传统器乐得以发展,更重要的在于少数民族器乐语言形态、少数民族乐器的音色和演奏法在为汉族乐器或西方乐器所创作的各类器乐作品中得到了全面的呈现。

 

思维·观念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资助项目及全国高校社科期刊评优特色栏目)

 

满新颖  张若谷歌剧观的形成过程研究

张若谷是20世纪上半叶的一位歌剧理论家和批评家,其歌剧理论评论曾对黎锦晖等人尤其是上海普通市民初识歌剧、对中国文艺界更新歌剧观念起过积极作用。梳理和考察张若谷知识结构、审美理性的形成及其人文生态,对建构当代中国歌剧批评学科和歌剧人才培养体系具有参考意义。

 

任方冰、孙茂利  民间礼俗仪式用乐的多元化文化结构特征探析——围绕山西上党地区迎神赛社的思考

民间礼俗用乐呈现出地域化、多元化的文化结构特征,其形成受中国古代礼制仪式用乐影响。民间礼俗仪式在承祀对象、仪式、仪节、音乐本体等方面显现出国家礼制仪式及用乐的演化与发展,与国家礼制仪式存在互动关系。观察礼乐经过俗化在当下民间礼俗仪式用乐中的沉淀,应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研究的重要视角。

 

畅  论蔡元定《燕乐》

南宋蔡元定所著《燕乐》有多异称,《燕乐》《燕乐原辨》《燕乐本原辨证》是较恰当的称名。《燕乐》虽然久已散佚,但其部分信息留存于《宋史》《攻媿集》《朱子全书》等著作。《燕乐》的撰述目的并非探讨唐宋燕乐二十八调的音乐形态,而是为构建雅乐理论体系,故可视为北宋以来雅乐理论探讨的延续。

 

郭树荟  生成与建构:中国传统音乐专业化教学思维寻绎

beat365英国官方网站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学科“专业化”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是民间音乐专业化教育思想的重要转型。贺绿汀、沈知白等前辈学者所建构的学科体系,深刻体现了不同时期逐渐完善的民歌、器乐、曲艺、戏曲“民族音乐四大件”专业课程设置与理论成果这不仅是学科高度认知的整体性布局,更有着丰富的学术内涵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历史·文化

星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歌谣”对民歌的利用

“革命歌谣”对民歌的利用,体现出循着军事斗争进程、在何地开展军事斗争就运用何地民歌的特点。这种作为“革命歌谣”的新民歌展露出传统民歌重词轻曲的价值取向,并延续了传统民歌的“救星崇拜意识”和批判精神。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歌谣”对民歌的利用体现出一切都旨在满足军事斗争需要的实用理性精神。

 

萍  冀察热辽鲁艺人南下武汉历史考

“冀察热辽鲁艺”是解放战争时期由中共中央冀察热辽分局直接管辖的文艺组织,来自延安鲁艺的教员安波、骆文、程云、莎莱等人是这支文艺队伍的中坚力量。辽沈战役胜利后,这支文艺队伍的部分师生随军经锦州入关,经天津、开封等地,一路南下到达武汉,成为新中国武汉红色文艺队伍的主力军。南下后“鲁艺人”延续了中国共产党红色文艺的光荣传统,为新中国武汉文艺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冯小娟  新时代“主旋律”越剧创演的创新突破

党的十八大以来,越剧现代戏创作发展迅猛,积累了不少优秀剧目,其中“主旋律”越剧尤为突出,有回顾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的,也有反映“奋进新时代”、弘扬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这些剧目或注重历史感,或突出时事性,皆呈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平,成为越剧创造性转型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例证,在如何“用好红色资源”上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吴慧娟、宋婉忻  一带一路上的梨形琵琶

“一带一路”上的梨形弹拨乐器,均起源于史前美索不达米亚一种叫“乌德”的弹拨乐器,在中国演变成为“琵琶”。较之其他梨形弹拨乐器,不仅其本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其演奏姿势由横抱、斜抱转为竖抱演奏方法由指肉或加内指甲触弦,转为以指甲面触弦。这与中国人欣赏习惯、审美观念相吻合。

 

分析·研究

捷  二胡音乐创作中的多元风格取向——以体裁、技法、地域、类型为经纬

当代二胡音乐创作呈现出多元风格取向,有与不同音乐体裁形式相对应的体裁风格,有不同作曲技法体系所决定的技法风格,有凸显不同地域文化特征的地域风格,还有体现不同音乐文化类型之文化形象和精神气质的文化品格。二胡音乐创作和表演就在于认识和把握这种意义上的音乐风格。

 

 

梁发勇  传统·现代·爵士——卡普斯汀的《七首左手复调乐曲》分析

作曲家、钢琴家尼古拉·卡普斯汀的《七首左手复调乐曲》呈现出既运用传统的卡农曲和赋格体裁,又结合现代音乐创作技术、融合爵士乐风格的音乐语言,以及单手演奏钢琴作品的创作个性。这部作品不仅提升左手灵活性,而且突出了爵士风格,在钢琴左手复调乐曲的创作与演奏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与实践意义。

 

齐欢、张玄  中国钢琴作品中的拟声、拟态与拟神——以张朝《皮黄》为例

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在音乐形象塑造上多具有拟声、拟态拟神的特点。《皮黄》一曲是为范例。该曲将拟声、拟态与拟神三者合一,故而形神兼备。拟声展现了足够丰富的戏曲元素;拟态呈现出作曲技术的诸多巧思;拟神亦深得中国文化神韵和趣旨。

 

音乐艺术2022年第1~4期总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