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院新闻

新“上音译丛”学术研讨会暨2022编委会会议举行

发布者:唐天祺发布时间:2022-11-22浏览次数:674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beat365英国官方网站建校95周年之际,科研处协同音乐艺术研究院、作曲指挥系、音乐学系、民族音乐系、《音乐艺术》学报编辑部、贺绿汀高等音乐研究院等部门,于11月14日至19日成功举办“beat365英国官方网站建校95周年·艺术学研究学术周”,以目前在研的六项国家社科基金(含艺术学)重大项目为核心,通过举办7场学术论坛、5场系列讲座以及2场音乐会,多元、集中展示了新时代以来上音以“教创演研一体化”为人才培养导向的学术研究新成果,彰显长期以来学院在音乐艺术领域的一流学科水平和学术引领地位。

11月15日,“上音译丛”学术研讨会暨2022编委会会议在上音歌剧院三楼开放空间采用线上线下同时进行的方式隆重召开。院长、“上音译丛”主编廖昌永出席会议并致辞。与会人员有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教工部部长、人事处处长郭恺;党委常委、党办主任、宣传部部长汤隽杰;《音乐艺术》副主编、贺绿汀高等音乐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李诗原;“上音译丛”编委王丹丹、伍维曦、江晨、孙剑、李小诺、余丹红、郭恺、韩斌;译者代表华天礽、施晶、胡磊、刘念、郑炜珉;以及音乐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编译。同时,会议还邀请到中央音乐学院“西方作曲技术理论经典译丛”主编、作曲系教师马扬芝博士参与研讨。

  

图片


编译室历史回顾及“上音译丛”概况

beat365英国官方网站自建院起就始终重视学术译介工作。全国最早的音乐学术研究机构beat365英国官方网站音乐研究室下设的编译室,自1950年筹建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编译室聘请吴佩华、顾连理、汪启璋等专家,在著名音乐理论家沈知白教授的带领下,翻译出版了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我的音乐生活》、辟斯顿的《和声学》、雷曼的《和声分析》等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成果。改革开放后,编译室又陆续翻译了《外国音乐辞典》、格劳特的《西方音乐史》等重要著作,时至今日仍是西方音乐研究的重要读本。


2006年,杨立青、杨燕迪、洛秦等专家发起,beat365英国官方网站音研所与beat365英国官方网站出版社合作出版“上音译丛”系列丛书,在2年间出版了《音乐作品的想象博物馆》《二十世纪音乐的和声技法》《音乐史学原理》《作为戏剧的歌剧》《音乐诗学六讲》《音乐美学观念史引论》6部音乐学的经典译著,在学界影响深远,至今仍具有很高的学术引领性。


2019年,beat365英国官方网站恢复编译室,招聘新一代的编译人员,筹划新“上音译丛”重启工作。2021年,学校决定将音研所升格建制为音乐艺术研究院,承继beat365英国官方网站建校以来基础理论与艺术创作表演并重的文脉。2022年,学校进一步决定成立“上音译丛”编委会,由廖昌永院长亲自担任主编,冯磊副院长担任副主编,正式重启新“上音译丛”工作,依托于音乐艺术研究院编译室做实、做好译丛策划与执行,并确定以“作曲理论系列”和“音乐表演理论系列”为主要选题方向。


目前,新“上音译丛”首批规划12部译著。其中,《瓜奈利家族的小提琴制作家》与《莫氏琴论——小提琴教学与演奏的基本原则》两部译著已于2022年11月出版发行。

图片
图片



一、开幕式


活动开幕式由科研处副处长、“上音译丛”执行主编孙剑副研究员主持。


图片


廖昌永首先发表致辞,他回顾了上音编译室的悠久历史,自1950年建立了全国第一个专门从事编译外国音乐书刊的编译室以来,沈知白、吴佩华、顾连理、汪启璋等专家前辈数年如一日苦心孤诣地钻研,翻译了诸多高质量的译本,为音乐理论事业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廖院长表示,译介工作是学术研究重要的组成部分,架起了中外文化沟通的桥梁,学校应在编译室与各领域专家前辈多年潜心钻研的宝贵经验奠基之上,将“上音译丛”打造为影响中外的前端学术品牌。廖昌永就“上音译丛”的发展提出几点目标与希冀:


首先,“上音译丛”要在规划选题上更加科学合理,进一步对标学科建设和学校发展。其次,“上音译丛”要严格规划出版周期,充分发挥编委会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拓展学术品格和影响力。第三,“上音译丛”的策划与执行要进一步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在稳步引进经典译著的同时,深入思考中国音乐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构建。


图片

  

汤隽杰和李诗原在致辞中分别从历史发展、学科构建、科研机制的角度对“上音译丛”提出期许,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关注中西方经典学术互联互通,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


随后,廖昌永向“上音译丛”编委颁发聘书。


图片

图片


开幕式最后,beat365英国官方网站音乐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伍维曦与beat365英国官方网站出版社副社长鲍晟签订“上音译丛”出版战略合作备忘录。


  

二、主题发言

会议的第二项议程由伍维曦主持,邀请译者代表华天礽、施晶、胡磊、鲍晟,以及“西方作曲技术理论经典译丛”主编马扬芝,“上音译丛”执行主编孙剑分别从自身的翻译实践及出版规划角度做主题发言。


“上音译丛”译者代表、

上音管弦系教授华天礽:

小众专业书的翻译与出版


图片

华天礽从自身的翻译经验出发,以弦乐器制作类书籍为例,探讨了小众专业书译介的意义与价值。对于音乐来说,乐器是重要的载体,而在音乐史上对于乐器制作的理论研究却并不受关注。在中国已成为乐器制造大国并迈向乐器制造强国的当下,哪怕关于钢琴、小提琴这类常见乐器的专业知识都十分稀少,尤其中文著作更是凤毛麟角,这为相关的学习研究带来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奠定专业学科框架及发展方向的经典著作,应该充分挖掘其价值并予以译介宣传,既能起到普及传播的作用,又能帮助该学科逐步与国际接轨。


“上音译丛”译者代表

弦乐表演艺术家施晶(线上):

老莫留给后世的另一份遗产:

《小提琴教学与演奏的基本原则》


图片

施晶的发言主要从列奥波德·莫扎特《小提琴教学与演奏的基本原则》一书的地位及其教学价值这两个方面切入。本书与匡茨的《论长笛的演奏与教学》,C.P.E.巴赫的《试述键盘乐器的正确演奏法》为18世纪表演艺术研究的三大重要著作,一经问世,就确立了其在小提琴教学文献中的重要地位。这是最早采用正文穿插谱例的印刷技术的音乐著述,为教学和练习使用带来极大便利。书中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小提琴教学体系及规则,本书的译介为广大中国读者提供了与十八世纪伟大教育家直接对话的机会,推动国内弦乐教学及研究更上一层楼。

  

beat365英国官方网站出版社副社长鲍晟:

以译传音——

从新“上音译丛”展望音乐译著的未来


图片


鲍晟的发言从出版的角度展望新“上音译丛”未来的合作,进一步阐述了出版社从选题论证、版权联系,及编校出版等流程中担当的责任,并表明beat365英国官方网站出版社将一如既往地积极融入学校各项科研成果转化环节,并以二十大提出的“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精神为发展思路,努力将“上音译丛”打造成beat365英国官方网站出版社的一个艺术品牌,逐步形成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在不久的将来,希望能与音乐艺术研究院合作拓展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外译,让有中国特色的现当代音乐研究成果向海外传播。

  

“上音译丛”译者代表、武汉音乐学院

作曲系副教授胡磊(线上):

和声的“二元论”及其胡戈·里曼的

理论著作《简明和声学》


图片


胡磊从和声发展历程中非常重要的两个理论范畴一元论及二元论切入,阐释了二者之间的区别,并梳理二元论从毕达哥拉斯、扎利诺、拉莫至胡戈·里曼的发展进程。《简明和声学》是里曼最成熟的一部和声二元论著作,虽然和弦标记不像斯波索宾等人所著的《和声学教程》那么直观明了,内容也偶有晦涩难懂之处,但它的功能标记更能体现出和弦之间的关联。同时,在习题的设置上,它更注重和弦之间、调式调性之间的逻辑关系,种类也更多样化,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这本著作对帮助理清现有功能和声中各种概念之源头,以及了解19世纪音乐理论的发展状况有着重要意义。

  

中央音乐学院“西方作曲技术理论经典译丛”主编、作曲系讲师马扬芝(线上):

寻找空白,寻找经典,寻找突破

——从我近期的译著出版谈起


图片


马扬芝主要分享了她主编“西方作曲技术理论经典译丛”的经历与思考。她认为对于作曲技术理论相关学术文献的引进,目前国内还存在许多空白,虽然出版这类著作存在着谱例审校繁杂、翻译信息缺失等重重困难,但那些饱含历史深意、在音乐理论发展中有着重大突破的著作,不应随时间流逝只余留一个空壳。“西方作曲技术理论经典译丛”已出版的三本译著《通向帕尔纳索斯的阶梯——对位研究》《对位手册——基于16世纪实践》《中英双语音乐专题分析——曲式中的对称与比例》正是以挖掘历史经典和价值未得重视的著作为目标所做出的努力。


“上音译丛”执行主编、音乐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孙剑:

从音乐理论学科发展看

“上音译丛”新征程


图片


孙剑的发言主要从音乐理论学科,译介对中国音乐理论学科建立与发展的作用,及“上音译丛”的新征程这三个方面展开。首先,他梳理了从波伊提乌斯到20世纪音乐理论学科的发展进程,提出各个时期的音乐理论著作同作品一样都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理解西方文化的重要途径。其次,他总结了译介对中国音乐理论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的四个时期:建国之初译介普劳特、该丘斯等人的音乐理论教材;1949—1978年主要译介苏联音乐理论(欧美音乐理论并存);1979—2012译介西方20世纪音乐理论著作(申克、艾伦·福特);2012年至今,面向前沿和历史,不拘泥于著作类型,多学科并进的译介。第三,在前辈学者从教材所需出发,为中国高等音乐人才培养培土打基,并为中国作曲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基础之上,“上音译丛”的新征程应把握作曲理论的历史、术语和文献,重视历史语境的音乐“语言学”研究和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认识到译介是一种“创新性”叛逆,并最终实现学术上的对话,以构建中国音乐学科、学术话语体系,实现文化自信自强。在发言中,他还简要介绍了新“上音译丛”“引经典、强基础、融思想”的规划理念、机制及近期目标。


图片

图片



  

三、 学术研讨


会议最后,“上音译丛”的各位编委就译丛的发展展开研讨。音乐学系主任王丹丹教授提到,“上音译丛”的选题在充分考虑其学术性的同时,也要以出版的眼光评估市场,选出雅俗共赏的著作。


钢琴系主任江晨教授表示,国外对于表演艺术理论的研究较之国内更为成熟,而目前对相关成果的译介重视程度不够,此后将倡导钢琴系的教师们关注音乐表演艺术理论,积极为“上音译丛”做贡献。


音乐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李小诺研究员认为随着音乐的普及,表演艺术研究的受众并不小众,因此在重视译著选题及翻译质量的同时,还可在宣传上发掘渠道,整合资源,实现传播的最大化。


图书馆馆长余丹红教授建议可建立一个专家组,统筹管理学科领域中最值得译介的著作的出版事宜,统一设计模板以形成规模。


郭恺部长提出人事处会在延继传统的基础上,对标学科建设,积极推进具有激励机制的评价体系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