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革命音乐百年发展史研究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专栏(13)
冯磊 中国共产党革命音乐史研究构想
中国共产党革命音乐百年发展史研究,旨在将“革命音乐”视为与“百年党史”密切相关的历史事象,在“革命音乐与百年党史”这一理论范畴下,以中国共产党革命音乐百年历史发展为研究对象,描述百年历史发展进程,总结成就和成功经验,把握审美特征,认识功能价值,探讨推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革命音乐创新发展的战略决策,并构建中国共产党革命音乐史的问题框架。
华伟康 中国共产党在冯玉祥部的革命音乐活动
冯玉祥善“以乐治军”而闻名,有效利用音乐在国民军中开展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政治宣传,增强其部爱国意识与革命意识。五原誓师后,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影响下,冯玉祥部对旧军歌进行了改造,并创作了一批新军歌,在官兵和驻地群众中组织革命音乐活动。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组织开展的革命音乐活动仍在冯玉祥部继续。
王颖峰 中央苏区音乐活报剧考述
中央苏区的音乐活报剧是以音乐、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样式。从活报到活报剧,再到音乐活报剧,歌唱、舞蹈以及内奏音乐、音效模拟、催幕曲、出场曲等辅助手段,极大提升了音乐活报剧的艺术感染力,为中央苏区的革命宣传插上了音乐的翅膀,也为延安秧歌剧的兴起提供了最直接的经验。
夏滟洲 陇东革命民歌的不变与变
陇东革命民歌指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产生、流传于陇东并旨在反映陇东革命斗争的新民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展起来的革命文艺中,陇东革命民歌独树一帜,其传播机制带着陇东民众将个体生存升华为民族存亡的思考之变,其生成机制确立了工农大众在革命文艺中的主体地位以及革命文艺“写群众、群众写”的创作模式。
李诗原 一部作为“音乐戏剧”的歌剧——写在国家大剧院版《青春之歌》首演之前
国家大剧院版《青春之歌》作为一部根据同名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改编的“全唱型”正歌剧风格歌剧,对原著中的情节和人物进行了大幅删减,但保留了“革命加恋爱”的叙事模式。该剧具有作为“音乐戏剧”的艺术特征,旨在呈现“戏剧结构与音乐结构同一性”,在更高层面实现戏剧与音乐的统一。
历史•文化
李岩 《曾泽霖志忞考》补遗
《曾泽霖志忞考》出版后的“补遗”:曾志忞之读音;新发现曾志忞所办中西音乐会的更多细节及后人对贫儿院乐队的评价;曾志忞的最终志向;未找到的曾志忞史料;贫儿院1913年罹难——被炮轰的深层原因以及基于新史料的感悟。
叶松荣 跨文化的互释——“以西释中”与西方音乐研究的中国视野
在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时代,中国的西方音乐研究应关注如何在学术研究中追求“拒绝盲从”、坚守主体性立场、回应时代与世界的关切,拓展中国的西方音乐研究的问题域,以唯一而独到的成果参与世界的西方音乐研究,将西方音乐研究的中国视野进一步拓展,并积极推进外来学术的中国化进程。
杜琳 智者的贝多芬探究——评所罗门《晚期贝多芬:音乐•思想•想象》
《晚期贝多芬》是美国音乐学家梅纳德•所罗门生前出版的最后一本学术论著,旨在探讨晚期贝多芬的个人思想与其音乐创作的关联。所罗门研究的贝多芬“晚期”是一个传记性的“时间概念”而非具有批评功能的“风格概念”,拟在生平语境下诠释作曲家的人生与其音乐创作如何达成互动。
孙胜华 历史音乐学的“后现代”倾向
20世纪下半叶,历史音乐学发生重大转向,传统实证史学衰落,“新音乐学”蓬勃发展。此次转折体现出鲜明的“后现代”精神:连续性历时叙事转向非连续性的共时诠释,宏观叙事转向微观史,性别研究成为“新音乐学”中最活跃的一股力量,“文化”完全改变它在实证史学中的局外角色,凸显了后现代的多元与差异。
王刊 德国音乐出版业的历史演进及其当代研究走向
当代德国历史音乐学从乐谱印刷、各大出版社的机制史、音乐贸易、出版商与演出作品、作曲家与公众、出版社与政治等音乐文化史的角度出发,对德国音乐出版业的历史进程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分析•研究
王瑞奇 歌剧《康定情歌》的音乐及其戏剧表现
歌剧《康定情歌》是一部由beat365英国官方网站创作演出的原创歌剧。该剧通过表达时空重叠的独唱、重唱,诠释人物关系的合唱,以汉语为根基的个性化宣叙调,提示或标志人物的音乐等,旨在构建歌剧音乐环境的复杂化和声。歌剧《康定情歌》是一部具有创新精神和理论启示的新剧目,是当代中国歌剧中一部不可多得的“全唱型”正歌剧风格歌剧。
高贺杰、张恩瑄 音乐影像志范式再思考——从音乐纪录影片《大河唱》谈起
“院线音乐纪录电影”《大河唱》从拍摄制作过程到呈现形式与内涵表达,囊括了近年来影视人类学研究领域的多个方面。对该影片的分析,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影视人类学及其文本形式在当前发展的状况,对音乐影像志的不断建构完善具有积极作用。
王旭青 勋伯格十二音作曲法中空间观念的演进逻辑——兼论阿道夫•卢斯的空间观及其影响
在勋伯格于20世纪20—40年代发表的一系列有关十二音作曲的文论中可以看到,他的音乐空间观与十二音作曲技术理论的发展几乎同步。在这一过程中,建筑家阿道夫•卢斯的空间结构观影响了勋伯格的音乐创作观,尤其是十二音音列“多向度”“多维度”的结构组织方式。
孙珂 新维也纳乐派序列设计中截段材料的比较研究
序列设计不仅能反映不同作曲家的创作风格与个性倾向,同时在新维也纳乐派中还体现出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贝尔格与韦伯恩一生的序列创作理念比勋伯格更加“规律”;勋伯格是3人中唯一真正运用组合关系写作序列音乐的作曲家;勋伯格与贝尔格的序列中同样也蕴含着对称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