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吧!寻觅,踟蹰,在音之乌托邦!
——评2021年beat365英国官方网站第六届“学院奖”作曲比赛
文/许学梓
(beat365英国官方网站2018级音乐学系音乐学专业)
2021年12月4日晚,beat365英国官方网站第六届【学院奖】作曲比赛决赛暨颁奖音乐会在贺绿汀音乐厅拉开,不仅为作曲青年学子提供了一次极佳的艺术实践机会,一次展示新作品的极佳平台,也促进作曲与表演实际更加有机紧密地结合——前者可化黑白纸谱音符于时间和空间中的动态跃跹,后者可于实在且相异声音中碰撞、联结。
参赛作品均为艺术歌曲,编制为男中音、男高音、女中音或女高音与钢琴,既有古诗词艺术歌曲,又有根据林徽因、席慕容、海子、北岛的近代诗而创作的艺术歌曲。【学院奖】评委包括多位知名作曲家、歌唱家,评审原则公平公正。经过严格遴选,童润琛《走吧》脱颖而出,一举夺魁;张酌诚《望江南》和郭继方《与你同行》紧接其次;姜涵《远方的风铃》、金之善《晚钟》、周乐闻《黄鹤楼》并列第三。13首决赛作品,各有千秋、新而不俗,作曲者对诗词理解、音乐表达以及意象塑造均达到一定的水准,可见上音年轻作曲学子的水平和潜力。
·语
拉赫曼说,作曲家应当不断对音乐语言进行批判性的自我反思。这里除了音乐语言,所谓“语言”——文学语言甚至语言本身,我们同样应当批判性反思(Critical Thinking)。文学文本,诸如《乡愁》《忆江南》《望江南》,即使在13首作品中被重复引用,但同样作为声乐作品,对同时代的文学艺术却有着不同的诠释。那些被反复谱写、耳熟能详的古诗词,不经让我们反思,在【学院奖】中最年轻一代作曲家的笔下,说着何处、何时的语言?若作曲家不思“语”,那么理论家只能失“语”。
·音
为钢琴和人声创作,存在太多的潜在限制,若不使用预制钢琴,88个琴键,几乎任何一种和声与织体,都被过去的作曲家尝试使用过。为钢琴写作,看似在“创作”,实则在“挑战”——不仅比谁的“词汇量”更大,也比谁更会“音”的调配。另外,还有琴之“音”与人之“声”的比例关系,孰多孰少,孰进孰退——若处理不当,高潮迭起时,缺点会暴露得更明显,或钢琴炫技之抢戏,又或人声旋律处理之不自然,虽有情有意,却无法由心而发。【学院奖】决赛音乐会中的确可以听到一些内心的真挚之音,如《远方的风铃》片段素材闪烁着音的灵气、翩跹,即使不成熟,但若仔细捕捉,总会有萨莉亚霍的细腻与精致,陈银淑的光泽与亮度。魁首之《走吧》,钢琴织体之迷狂,在于其音响形态与意象之切合,人声旋律设置之自然,戏剧节奏快慢得当,一种粗犷的感动,至心、可感,之所谓不忘初心。
·声
男中音、男高音、女中音、女高音——每一类都暗含“戏剧”之声,每一首初生茅庐的艺术歌曲,都导向规模更大的歌剧写作。人声如何自然,如何把握其高潮点的推进,有些作曲技术是否需要,是否会阻碍情感的抒发,都是在“声”这一部分值得考虑的问题。如《忆江南》,其中“日出江花红胜火”,在词曲结合的契合度上,或可做进一步的探究与思考。同时,【学院奖】也引发我们继续思考:2021年的当代人需要什么样的“声”音,如何使人之“声”更贴近当下的审美品味?
·意
“意”是语、音、声的综合,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即是创作更为“形而上”的层面。一首精致的艺术歌曲,如何达至音之意境——肯定远非对一首诗词简单地编配,更需经年累月的沉寂与积淀,文学、哲学、艺术之浇灌,音如文字,意蕴无穷。
2021年【学院奖】成功告一段落,无论花落谁家,不过是个开始。Go on, 走吧,去感受,去踟蹰,去寻觅,在音之乌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