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锦绣中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名家名曲音乐会
由上海音乐家协会、beat365英国官方网站、上海民族乐团共同筹划打造的《锦绣中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名家名曲音乐会于2021年4月30日晚在上音歌剧院成功举办。此次音乐会也标志着第37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竹笛艺术节正式拉开帷幕。如题,本场音乐会可谓名家云集。既有唐俊乔、张维良、蒋国基、王建平、王键、马迪、易加义、谭炎健等“笛界大咖”,也有王俊侃、金锴、陈昀颖、赵韵梦等青年“竹笛翘楚”,可以说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中国竹笛艺术发展的前沿水平。音乐会由廖昌永院长亲自致开幕辞,唐俊乔教授担任艺术总监,上海大学音乐学院王勇教授导聆,国家一级指挥洪侠教授执棒、上海民族乐团协奏。
音乐会以“锦绣中华”、“名家名曲”为核心母题,抒发了对党和祖国的热爱,传达了对中国竹笛艺术的文化自信。在国外疫情依然严峻的大环境下,我们能现场聆听这场由来自全国各地竹笛名家共同演绎的“锦绣中华”音乐会,无疑是幸运和自豪的。
作为开场第一曲,四川音乐学院的易加义教授演奏了由易柯、易加义、张宝庆共同改编的笛子协奏曲《阿诗玛叙事诗》。《阿诗玛》原先为云南撒尼族叙事诗,叙述了以阿诗玛为代表的基层人民同强权势力不屈不挠的斗争,向我们传达了光明终将战胜黑暗,自由终将战胜压迫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改编为笛子曲后,《阿诗玛叙事诗》受到广泛好评,并成为易加义教授的代表曲目。这首作品采用十孔笛演奏,有些地方故意打破传统和声的功能性造成调性的游离,极富表现力与异域风情。
谈到马迪老师就不得不谈到《秦川抒怀》这首作品,本作品曾获“全国民族乐器电视大奖赛”优秀作品奖。这次马老师现场演奏的速度要比之前的版本略慢些,但从听感上来说味道似乎更浓。作为西北地区的竹笛演奏家,马老师在这首曲子中运用了“揉音”的演奏技巧来模仿陕北“苦音”,旋律如泣如诉、如歌如怨。仿佛离家良久很久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又仿佛是陕北黄土高原生活的全景实写。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由王俊侃(竹笛)、陆莎莎(古筝)、王静(人声)共同演绎的这首《如梦令》根据宋代词人李清照的同名小词创作而成。乐曲朦胧典雅、诗情画意。箫音的深沉神秘,配合古筝的拨弦及歌者富有磁性的吟唱,直接将乐曲带进了如痴如醉的江南小景,令人难以忘怀。
自己曾有幸跟随著名演奏家王键老师学习竹笛,深知其对竹笛的气息、音色、表现力等要求极高,尤其是对音色的“苛求”至今令我记忆犹新。作为吹笛人的必学曲目,王键老师演奏的这首《姑苏行》看似简单,实则需要下大功夫。在今天的音乐会中,王老师将《姑苏行》的清、翠、酥、雅完美的呈现在了我们面前,带给观众听觉上的享受。
上半场的最后一首是由中国音乐学院张维良教授演奏的《花泣》,张维良老师是中国笛坛最有影响力的演奏家之一。其不仅在演奏上造诣颇深,而且在乐曲创作方面也成就非凡。这首《花泣》以苏州评弹“丽调”唱段“黛玉葬花”为创作素材,旋律优美细腻,很容易就能找到乐曲的“文化原点”。笛子像在与琵琶和三弦对话,表现出强烈的音乐感染力。在一些乐句的结尾处常常用到一种特殊的类似“喉音”的技法,极具辨识度。张维良老师的演奏优雅细腻,骨子里透露出江南文人的儒雅之气,尽显大师风范。
自2017年暑假在昆山巴城听蒋国基老师现场吹奏《水乡船歌》以来,已过三年多时间。这次现场聆听《水乡船歌》依然倍感亲切,也许这就是经典的魅力。此曲创作于1975年,是蒋老师的成名作之一,虽然已过四十余载,但和《姑苏行》一样,《水乡船歌》现今仍然是吹笛人的“必学曲目”之一,见证了无数习笛人的成长生涯。作品由三根笛子组成的“排笛”来演奏,张力极大。乐曲引子部分很抓人,颤音的强弱变化让人聆听到了水流的跌宕。小笛子穿透力很强,欢快跳跃,与前面的抒情性形成了对比。有意思的乐曲后面的小笛子还用到了垛音的奏法,与前面的大笛子一起构成“南北融合”的早期范例。一曲听罢,如已泛舟。
双笛与乐队《湖光》由青年演奏家陈昀颖、赵韵梦及上海民族乐团共同演绎。开始时一箫一笛和之,后转为两支笛子共鸣。从总体音响上来说,两支笛子一高一低,交相呼应。“华彩”的吐音一气呵成,圆满呈现了既“华”且“彩”的艺术表现力。整首乐曲安静的开始,安静的结束,粼粼清光、气象万千。
王建平老师是昆曲笛师的代表人物,曾任北方昆剧院艺术总监,在昆曲艺术方面造诣匪浅。这次王老师带来的是由昆曲曲牌改编而成的昆笛与乐队《春日景和》。不同于以往我们所认识的昆曲“慢”、“雅”的表现方式。《春日景和》乐曲进行快慢结合,慢时婉约大气,快时慷慨激昂,极大丰富了昆曲艺术的表演力。此外,作者还将富有力度的吐音加了进来,使整首曲子听起来柔中带刚,富有美感。
广东音乐中的锣鼓具有很高的辨识度,星海音乐学院谭炎健教授带来的笛子与乐队《一锭金》就是由富有特色的锣鼓声起奏,瞬间把听众拉进了广东音乐的热烈氛围中。《一锭金》是一首流传极广的广东音乐,同时也是粤剧曲牌之一。谭老师在广东生活多年,对广东音乐有着深刻的理解,这首《一锭金》让自己感受到了原汁原味的广东音乐之魅力。
作为本场音乐会演奏家中的“东道主”,唐俊乔教授演奏了两首由作曲家王云飞创作的笛子与乐队组曲《西子歌》、《雪山上飞翔的鹰》作为结束。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的这首名句流传近千年,现在读起来仍是美到沁人心脾。唐俊乔老师演奏的这首《西子歌》以西湖作为题材,从不同角度呈现了“美”的表达。笛声美、人声美、服装美、伴奏美,加上唐俊乔老师文雅的演奏神态,将这首作品的东方之美充分诠释出来,给人一种出尘脱俗之感。唐老师的演奏技艺精湛,音色绝美,一曲吹罢,掌声如潮涌。《雪山上飞翔的鹰》由唐俊乔老师和上海民族乐团青年笛子演奏家金锴共同演奏。作品以两根竹笛作为表达主体,辅以声音古朴的埙,充分勾勒出苍鹰翱翔天空的姿态与力量。两根笛子配合默契,尤其在快板吐音部分可以说是无缝衔接,令人拍案。
音乐会在如雷的掌声中圆满结束。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这场音乐会,我只想说,这是一场“背靠传统,面向现代(唐俊乔语)”的笛乐盛会。乐者既有功成名就的“竹笛大家”,也有盛名在外的青年翘楚;乐曲既有“家喻户晓”的经典,也有好评如潮的新作,完美呈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组合。由于原先自己是竹笛演奏专业出身,经常会反思一个萦绕许久的问题:竹笛艺术的传统之路、现代之路、未来之路将会通往何方?这场音乐会让我找到了答案:只有背靠传统,才能面向现代,只有背靠传统面向现代,中国竹笛艺术才未来可期...
此时,让我们祝福党的100周年华诞,祝福我们的祖国繁荣强盛,让党的光芒继续为我们点亮前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