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观念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资助项目及全国高校社科期刊评优特色栏目)
王次炤:当代西方新音乐学背景下的音乐美学——《西方新音乐学背景下的音乐美学》绪论/006
西方新音乐学背景下的音乐美学是一个很大的研究课题,文章就目前所了解到的部分成果作分析、研究并介绍给大家,目的是向音乐学术界提供一个音乐美学研究的新视野,以供同行参考。
韩锺恩:《乐记》相关作乐之事并乐之成型过程——重读经典文献笔记之一/014
文章以《礼记·乐记》与《史记·乐书》为主体,参照相关译注、校订、校释,以及其他文献,再行读解释解。通过对相关声-音-乐-情的本体论叙事、相关音-声-事-情的现象论叙事、相关乐-器-形-势-动-静的语言论叙事的讨论,以其对音乐美学相关声音元素以及音响结构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些中国范式的古典资讯。
宋瑾:音乐审美方式:他娱-聆听、自娱-游戏和自况-修行/029
作者就三种音乐审美方式作了论述:如今音乐厅方式的审美活动,基本上属于“他娱-聆听”方式;而在民间音乐活动和一些个体音乐行为中,存在着“自娱-游戏”方式;在音乐传统中,还存在着“自况-修行”方式。从美学角度看,这三种方式各有特点,也有相互连通之处。
赵文怡:通过技术描摹阐发哲学旨归——对《谿山琴况》前八况的“演奏-美学”解读/039
作者在对《谿山琴况》文本以演奏美学的视角进行关照后,梳理出一种新的读解途径,即以“演奏-美学”为视角、以现象学哲学为方法论,对《谿山琴况》进行梳理与研究,从而归纳出前八况可整合成四个范畴,呈现一种自上而下的、通过技术描摹阐发哲学旨归的写作路径。
分析·研究
徐孟东:中国复调音乐理论的形成、发展与思考/046
20世纪初随着中国新音乐的诞生,西方复调音乐理论开始较为系统地介绍引进到中国,在1920~1970年代末半个多世纪里,中国复调音乐理论主要处于学习吸收借鉴西方包括苏俄复调音乐理论的阶段。而在改革开放后的近三十多年,特别是进入新世纪的十余年间,中国复调音乐理论终于开始初步形成。
邹彦:历史语境中的贝多芬《f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Op.2/1)的主题分析/062
作者将这部作品还原至历史的语境中,对其四个乐章的主题分析便可以看出年轻的贝多芬已经掌握了前人的创作手法,并且开启了他毕生的创新之路。
赵玉卿:工尺谱与俗字谱之历史源流考/076
文章对工尺谱与俗字谱的概念、起源、记谱体系、历史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考察,并论证两者之间的源流关系。
江雪:“戏味儿”“京味儿”“妙味儿”——权吉浩《戏韵》中的京剧韵味与创作意涵/087
文章对交响诗《戏韵》中的“戏曲”动机、旋律、滑音吟咏、锣鼓经等风格性音乐元素进行听觉解读和技术分析,挖掘其隐藏在传统戏曲元素与现代音响塑造过程中某些具有曲作者强烈个人风格的意韵表达,凸显作品旨在刻画加以熔炼并注入个人情感意趣的京剧之“韵味”及创作意涵。
陈甜:山西传统戏曲音乐多声形态研究/101
文章从唱腔与唱腔之间、唱腔与伴奏之间、器乐之间三方面,围绕支声型、主调型、接应型、复调型和综合型等五种多声织体形式对山西传统戏曲音乐进行多声形态特征的探索与研究。
“音乐上海学”专栏(一)
洛秦:再论“音乐上海学”的意义/116
五年前,作者发表了《“音乐上海学”建构的理论、方法及其意义》,在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在此基础上,文章通过:1.“音乐上海学”的概念;2.“音乐上海学丛书”(第一辑)内容介绍;3.“音乐上海学”所面对的问题及其思考;4.“音乐上海学”的范畴与特质;5.结语“音乐上海学”建构的价值与意义。
沈冬:《好地方》的沪上余音——姚敏与战后香港歌舞片音乐(上)/127
作者以姚敏及他参与创作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歌舞片为研究对象,由此观察香港如何承袭、延续并改进上海流行歌曲,如何在歌舞片中积累新的传播动能,形成新的经典,从而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形塑为海外华语流行歌曲的重镇。
郭克俭:都市乡韵:婺剧20世纪初沪上搬演新史料人文阐释/143
文章以新见20世纪20年代中期上海美亚织绸厂俱乐部组织的、在1927~1928年婺剧舞台搬演珍贵史料为研究对象,将其置入20世纪初叶中国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以及上海美亚织绸厂初创、重建和发展的小背景,取江南婺文化的区域视角,重写婺剧发展史,探索婺剧舞台搬演背后所蕴含的人文意义。
杨和平:“上音”三位音乐家吴梦非、邱望湘、陈啸空研究(上)/153
通过对几个版本的beat365英国官方网站院志、院史以及相关研究的学习,发现对三位曾经在beat365英国官方网站工作的音乐家吴梦非、邱望湘、陈啸空重视不够、论述略简等问题。文章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三位音乐家的历史贡献和成就作了补充介绍。
项筱刚:周璇的历史意义——为周璇逝世60周年而写/165
2017年是“金嗓子”周璇逝世60周年。周璇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令同时代其他歌星及后人不敢望其项背的“周璇时代”,简单地说是因为“历史的合力”——即在“历史的必然性”和“历史的偶然性”这两种力量的推动下而形成。“周璇时代”对“后周璇时代”亦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