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系教师参加全国歌剧理论与创作研讨会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9-12-19浏览次数:12655

我系教师参加全国歌剧理论与创作研讨会

 

2019年12月13日至14日,全国歌剧理论与创作研讨会暨首届全国优秀歌剧评论比赛于山东艺术学院文东校区召开。本届会议主办单位由音乐家协会音乐评论学会、山东艺术学院、山东省音乐家协会共同主办。在山东艺术学院艺术剧场进行,来自全国各地的23位专家学者对中国歌剧的民族化与国际化趋势、中国歌剧创作与表演的理论与实践、当代中国歌剧评论现状与展望等话题各抒己见。其中,beat365英国官方网站杨燕迪教授、王丹丹教授出席本次会议,并带来了精彩的演讲。

 

 

此次研讨会开幕式由山东艺术学院校领导刘小静教授主持,山东艺术学院王力克院长和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张桂林分别对山东艺术学院校史和山东省文化发展进行了简要的概述。随后,音乐评论学会会长王次炤对本次会议致辞,明言教授公布获奖名单,获奖代表居其宏教授阐述了自己对本次研讨内容的理解,精彩研讨部分随即开始。

 

 

研讨会共分为3场。杨燕迪教授发言的题目是《论歌剧音乐的戏剧功能》,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论述了音乐在歌剧中所承担的五大戏剧功能:一、刻画人物;二、支持动作;三、转换时空;四、渲染气氛;五、塑造结构。并对以上的每一项功能范畴予以理论界定和说明,用中外歌剧史中的具体作品进行佐证,藉此从歌剧研究的学理构架、歌剧批评和分析的方法论指导和歌剧的创作实践提供帮助。

五大功能范畴虽然呈平行(有时)交叉的关系,但在重要性上并不相等。“刻画人物”方面,歌剧人物外部的轮廓由歌剧脚本确定,而人物的内在性格刻画由音乐激发,音乐刻画人物关键在于要用音乐把握好性格。“支持动作”和“塑造结构”是歌剧音乐的戏剧功能中最重要的两项任务。“支持动作”动作是戏剧的基本沉淀方式,戏剧中的永恒问题是动作和音乐的相互关系。“转换时空”在歌剧音乐中,重唱和合唱往往会有时空转换,在时间方面,戏剧动作被音乐阻断,让戏剧的精神得到充裕的释放,让音乐的魅力得到施展。在空间方面,戏剧中往往也会出现入戏和出戏的状态,戏剧的表现不在戏里而在戏外。“渲染气氛”是指音乐在戏剧的渲染中具有弥漫性、贯穿性、统一性、全局性。分三类“纪实气氛”、“诗意气氛”、“心理气氛”。“塑造结构”这一功能是指歌剧的结构依靠音乐来赋予清晰的组织和形式。

杨燕迪教授这一理论框架的提出,有助于歌剧的理论研究与学理建设,为歌剧的批评与分析提供方法论意义上的操作工具,或许也可为(尤其是中国的)作曲家、脚本作家、指挥、导演和表演家们提供参照。

 

 

随后,王丹丹教授发言,论题为《中国歌剧的民族性呈现——歌剧评论关注点之一》。从五个方面对中国歌剧民族性呈现进行阐述——歌剧“民族化”界定、歌剧剧本的民族化、中国歌剧题材、歌剧音乐的民族化和反映民族精神。首先“民族化”广义上指的是中国民族,“民族化”具有地域性、地方性、民族性。“民族化”要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风味,具有某一地方区域民俗风格。在歌剧文本和歌剧音乐两方面都要体现民族化。接下来,对中国歌剧题材进行了六种分类:红色经典、神话传奇、历史人物、文学名著、特定人物、当代现实。其中红色经典、文学名著的题材使用率最高而当代现实的题材略显不足。最后,在歌剧音乐的民族化角度,从音乐素材、结构、表演、风情、审美五个层面逐一分析,提出了民族歌剧要反应出民族精神,符合伦理规范、价值取向、心理特质、审美情趣、对外准则的民族精神。

最后王丹丹教授对本次发言进行总结:在观赏中国民族歌剧时候,可以从剧本文本、音乐素材、结构、表演、审美观、民族精神表现等方面看剧作的民族化呈现。最重要的是考量创作者如何创造性的用民族化素材创作民族歌剧。中国歌剧的民族化实现是中国歌剧创作中的根本问题,是中国歌剧在传承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同时又能立足国际舞台上的灵魂所在。所以说,中国歌剧的民族化就是国际化。这是创作者永不停歇的课题,也是乐评人关注的焦点。

本场学术研讨会,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大院校的专家、学者,各个专家学者的发言更是为本次研讨会中所提及的相关问题有很大的推动作用。通过这次学术交流,为今后年轻学者的研究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方法,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和值得借鉴的经验。

 

 

 

文案:李伟营

编辑:张晓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