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锦诗为上音人作“永远在路上”专题讲座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9-11-21浏览次数:8904

11月18日下午,beat365英国官方网站党委中心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第十六次集中学习暨蔡元培讲堂第三十四期在小音乐厅举行。国家荣誉称号“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获得者、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先生以“永远在路上——莫高人的初心和坚守”为题,向一百余名上音师生讲述了一位文物工作者的坚守与信仰,引发强烈反响,现场掌声持久而热烈。

讲座由beat365英国官方网站党委书记徐旭主持,市委第九巡回指导组组长龚祖英、成员徐瑶、周谷、孙吉,院党政领导班子、党委委员、中层干部、各民主党派负责人、马院教师、辅导员和师生代表出席。

樊锦诗扎根大漠56年,致力于莫高窟的研究、保护和管理,被誉为“敦煌的女儿”。她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改革先锋”“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最美奋斗者”等国家级荣誉称号。

樊锦诗从“特殊的和全球性价值的世界文化遗产”“守一不移”“担当使命”“探索进取”“留住根脉,我们永远在路上”等五个方面,讲述了改革开放以来她和敦煌研究院对敦煌石窟保护事业的探索和实践。通过樊锦诗一生守护敦煌的动人故事,诠释出一代人青春的坚守、无悔的信仰、永远的精神。

扎根敦煌的初心:“国家需要,就是我的志愿。”

毕业于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的樊锦诗第一次接触敦煌,是在初中的一篇课文上,敦煌一下子就深深地印刻在她的脑海里,在大学毕业实习之际,她终于有机会来到朝思暮想的艺术圣殿。莫高窟四万多平方米的壁画、两千七百多尊彩雕,她仿佛来到一个童话世界,激动、陶醉,为之倾倒。但和精美艺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漠恶劣的生活环境:住土房、喝咸水,风沙漫天、满目荒凉,这让从小生活在大城市且体质较弱的樊锦诗一时难以适应,没待三个月就病倒了,不得不提前结束实习,回到北京。 

临近毕业,因为当时的敦煌急需考古专业人才,樊锦诗被安排分配去敦煌。实习时候的水土不服历历在目,现在却要去那里长期生活工作。远在上海的樊锦诗父亲担心女儿的身体,特地给学校写信,请求学校重新考虑女儿的分配问题。可是樊锦诗却没有把这封信交给学校。

“我们那个时代,‘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敦煌需要我,我就到敦煌工作。”这句看似轻松的话背后,却是一位年轻人今后56年的人生岁月,半个多世纪的日夜操劳。

如果说一开始是时代与命运为樊锦诗做出了选择,那么在接下来的时光里,则是樊锦诗自己坚定了这一选择。

“对敦煌的了解越深,就会对它越发热爱。”樊锦诗说:“和很多前辈一样,我一开始也只是想看看敦煌,谁知道这一看,就离不开它了,而且待得越久就越离不开它。”这既是莫高窟的独特魅力使然,也是她作为一名文物工作者的担当精神。

但同时,身为妻子和母亲,在与爱人和孩子分居两地的多年里她也不是没有过犹豫,反而时常纠结矛盾,一再地问自己:是留在敦煌还是离开?小家和大家应该如何取舍?抛开报效祖国的宏大意义,自己的人生想要做什么?在这点上,樊锦诗的丈夫彭金章给予了她无限的支持,主动放弃自己在武汉的事业,带着孩子也一头扎进敦煌,再加上组织解决了孩子上学的问题,自此,樊锦诗放下思想包袱,开始心无旁骛,全身心地投入敦煌事业。

“围着莫高窟转,我丝毫不觉枯燥,因为它值得。莫高窟已经成了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白天想的是敦煌,晚上梦到的还是敦煌。能为敦煌做点事,我无怨无悔!”樊锦诗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文物工作者“守一不移”的历史使命和职业操守。

扛起敦煌研究院发展大任:“使命在肩,不容你三心二意”

岁月流逝,樊锦诗也从风华正茂走到了花甲之年,年近60的她在距退休前半年受命成为继常书鸿、段文杰之后敦煌研究院的第三任院长。从业务到管理,这是一个大变化也是一个大考验。这样宏大的一个石窟,怎么进行现代化体系性的综合有效管理,樊锦诗坦言自己真的是一窍不通。怎么办呢?只有边干边学。幸运的是,碰到了改革开放,人的思想解放了,视野开阔了,各种交流学习机会也多了。借着编写莫高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整理材料的契机,樊锦诗阅读了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从不太懂,到懂得如何去保护,再到明白要用科学技术的思维依法管理。“管理表面看是给人一个权力,但实际上是赋予你责任,这个责任就是要解决问题,要解决一件跟石窟保护有关的问题。”她这样总结自己的管理使命。1987年,莫高窟成为中国第一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批准的世界文化遗产。

改革开放打开了国门,也让樊锦诗看到了我们与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差距,为了缩短距离,敦煌研究院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在全国文物界开启了国际交流合作的先河。“合作中我们一直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互利共赢的原则。”合作机制也从最初单向引进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先进理念,发展到双方平等对话,合作解决莫高窟文化遗产的重大疑难问题,培养专业人才。在樊锦诗的推动下,敦煌研究院不仅提升了莫高窟保护管理的科学水平,还扩大了在国外的影响。通过与国外专家团队合作,敦煌研究院形成了一整套先进的数字影像拍摄、色彩矫正、数字图片拼图和储存等敦煌壁画数字化保存技术,制定了文物数字化保护标准体系。先后上线中英文版本的“数字敦煌资源库”,实现了敦煌石窟30个洞窟整窟高清图像的全球共享。随着敦煌数字化实现,敦煌壁画艺术已经可以到各地进行数字巡展,还可以通过各种移动终端设备,让更多的人了解敦煌莫高窟的艺术之美。

先进技术的探索利用和信息化的更新不仅解决了莫高窟文物检测的问题,还让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得到了平衡。而对于这些成绩,樊锦诗把自身的功劳一笔带过,她说:“每个人都不能脱离自己所处的时代,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与担当。为了保护好莫高窟我们一路走来不敢停步,不敢泄气,因为使命在肩,不能三心二意。习近平总书记在当县委书记时对文物就高度重视,他曾经说了文物保护不好就是罪人,就愧对后人。所以我们怎么努力都应该,再难也要去做,也要探索进取。”

传承“莫高精神”:“留住根脉,我们永远在路上”

56年来,樊锦诗以做“敦煌女儿”为荣,为保护、传承敦煌文化奉献了自己的全部。 2018年,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樊锦诗成为了100位“改革先锋”中的一位。2019年,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她又获得了国家荣誉称号。但是她把奖状、奖章包括奖金全部交给敦煌研究院,因为在她看来,这两个荣誉不仅仅是她个人的,还是敦煌研究院几代人75年来拼搏和努力奋斗的成果,也是属于为国家各地文物保护付出辛勤工作和积极贡献的全体文物工作者的。

令樊锦诗更高兴的是国家对文物工作的关注和重视。“我们国家有多少行当,36个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给了文物界一个。我给国家文物部门的人说这是给了我们的机遇,樊锦诗不重要,文物很重要。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更努力地做好我们的工作。” 

文物是国家文明的象征,承载着灿烂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维系着民族精神。敦煌研究院建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十分关心莫高窟的发展。樊锦诗牢牢记得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也时常琢磨如何才能贯彻落实好总书记对敦煌研究院全体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她说,虽然在文物保护、学术研究、保护敦煌文化艺术方面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

路漫漫其修远兮,莫高窟的保护任重而道远。年过八十的樊锦诗依然精神矍铄,她以“我们永远在路上”勉励在场师生:“面向未来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探索创新,继续攀登,追求卓越,争取做出更大的贡献。” 

讲座最后,徐旭总结道:樊先生用她人生的丰碑,用简单平实的讲述,给我们带来了很强的内心震撼和冲击,对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怎么丰富人生的厚度、宽度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艺要反映好人民的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十九届四中全会就此提出了一系列制度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