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靠传统,面向现代 | 唐俊乔教授《中国竹笛艺术纵横谈》讲述竹笛的前世今生课后感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9-10-14浏览次数:3929



10月8日下午三点半,《中国器乐文化大视野》系列课程第四讲之《中国竹笛艺术纵横谈》在beat365英国官方网站北楼416教室不约而至地开讲!
本次课程由著名竹笛演奏家、教育家唐俊乔教授担任主讲人。作为假期后回归的首次大视野课堂,大家都把节后的余热带进了课堂,教室内座无虚席,人头攒动,聆听着唐老师为我们讲述竹笛的前世今生。
唐老师在正式开讲前,激动地表示我们是尤其幸运、幸福的一代学者,通过大视野课程的开设,了解学习到自身专业学科之外包罗万象的艺术领域和丰富多彩的学术知识。
竹笛的前世:
在我国众多的传统乐器中,中国竹笛究竟特别在何处呢?竹笛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乐器,经过历史考证,曾有两处遗址: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骨笛,距今已有7500多年;河南贾湖村出土的骨笛,距今将近9000年。唐老师讲述道,历史上的骨笛在不同的环境下作用也不同,先民们吹奏骨笛,有的是为了在狩猎时散播信号,又或者是庆祝狂欢,召集同伴。因此追溯到史前文明,笛子是从人类身着动物皮毛的先民时期就开始演奏的乐器,至今我们仍在演奏。这让我们充分感受到,竹笛它不仅仅是一件乐器那么简单,它的小身材里承载的是我国华夏文明进程的深刻精神内涵。
竹笛的今生:


伴随唐老师ppt上呈现的图片和生动的讲解,让我们直观地了解到从骨笛演变到现如今的竹笛,从形制上看几乎一模一样,但是制作笛子的材料发生了变化,在众多材料里,竹子因其坚韧的特性从中脱颖而出,因此便成就了竹笛。

竹笛的种类:


曲笛,梆笛,低音大笛是竹笛最基本的三种类型,唐老师在课堂上为了使非竹笛专业的同学更加了解竹笛家族,悉心讲述了每种类型名称的由来。由于竹笛是从戏曲伴奏乐器逐渐走到台前成为独奏乐器的,因此它的名称和戏曲种类息息相关。南方的昆曲非常有名,为昆曲伴奏的主奏乐器就是笛子,故而称之为曲笛;北方的梆子戏极具代表性,为其伴奏的主奏乐器也是笛子,故而称之为梆笛;低音大笛是近些年兴起的一种类型,它的音域比常规竹笛低一个八度,在民族管弦乐队里担任着重要角色,由于其音色低沉浑厚,充满叙事性,也受到了不少作曲家的青睐。
竹笛的流派风格:
中国乐器能够发展到今天的繁荣景象,离不开各个乐器不同风格的装饰加花,这和不同地域的语言文化也有很多关系,南方的吴侬软语,北方的粗犷豪放,语言对音乐的影响非常大,因此唐老师强调在演奏不同地域的音乐时要结合当地的语言特色,只有模拟好各地语言,才能做到味道纯正,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接地气”。


在大家对竹笛类型和风格豁然开朗之际,唐老师趁热打铁,秉承着“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的理念,让竹笛专业的学生们现场演奏,如此便能让所有人对不同地域流派的竹笛音色和风格上的理解更加清晰透彻,更加生动立体。


吴非同学演奏了由著名笛子演奏家,教育家蒋国基老师亲手制作的骨笛,演奏的片段也正是阐述竹笛发展历史的器乐剧《笛韵天籁》中第一幕的旋律节选,骨笛空灵的音色和无调性旋律相结合,把我们仿佛一下子带回了远古时代,体现了时光的碰撞感和穿越感。


陈泓璇同学演奏了唐老师的原创作品《千山情》,充分展现了曲笛温润透亮的音色特点,旋律起伏延绵不绝,婉转动听。这首作品的灵感来源于《姑苏行》这首南派经典曲目,出于对南方曲笛的喜爱以及对家乡的思念,富有韵味的《千山情》便应运而生;

沈一容同学为大家演奏北派经典二人台曲目《万年红》,和笙专业的杨昊燃同学一起通过曲子为大家展现了北派风格的技巧,如“吐、抹、剁、滑”等,传递了北方奔放、活泼的曲牌风格;陈善治同学为大家展示了《行云流水》的片段,此曲是低音大笛演奏中极具挑战性的作品!前半部分细腻的气息控制像行云般绵柔不留一丝痕迹,后半部分快速指序加上循环换气又如流水潺潺,此起彼伏。通过他的演奏,大家对低音大笛的音色音质更是惊喜有加。


除了学生们的演奏,唐老师也亲自为我们展示了不同的竹笛技巧,以及南北派技巧运用的区别,言传身教地让我们懂得不同技巧的堆砌,可以形成不同的音乐形象并且丰富竹笛的表现力,从而成就竹笛不同的音乐语言。
竹笛名家:
唐老师为我们介绍了竹笛发展史上代表性的几位大师,分别为北派的冯子存老师、刘管乐老师;南派的赵松庭老师、陆春龄老师,以及她的恩师俞逊发老师。在了解大师们的生平概况和部分事迹,以及他们为竹笛发展所付出的贡献后,我们都深深被触动着。唐老师更是在宗师们的启发下决定“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要发出与时俱进属于这个时代的声音!
唐老师感慨说道,竹笛艺术发展到今天,诞生了很多优秀的协奏曲,一方面得益于有创造力的作曲家们,大大丰富了我们竹笛曲库,而另一方面演奏家的付出也是功不可没!唐老师和交响乐团进行了很多新作品的演出,其中包括郭文景老师的《愁空山》、《野火》,杨青老师的《苍》等等。竹笛半音技术的发展是支持新作品的重要动力,它突破了传统意义上使用的五声、七声音阶,用半孔手法来演奏十二平均律音阶,这使得现代作品在演奏上毫无阻碍,也以此来打开竹笛的音乐视野。竹笛上的半音技术需要演奏者极高的音素养来辨别、调整音准。唐老师在不改良传统六孔竹笛的情况下,她坚持配合大量练习曲来磨炼半音技术,因而成为了中国首位用传统六孔笛演奏大型交响乐协奏曲的演奏家!


唐老师通过视频资料给大家欣赏了与上海爱乐乐团合作的协奏曲《野火》片段,密集的半音交替,快速的双吐,复杂节奏的变化……透过视频都能感受到超高难度的技巧让大家不约而同地在最后一个音结束时纷纷鼓掌。唐老师幽默地说道“还真是没法喘气休息的一部作品”但是我却从其中收获到一种精神:对传统最大的尊重是让自己的技术配得上乐器本身,而不是用乐器减轻我们技术上的负担,因为与此同时,也会削弱了传统的味道。


唐老师从创立竹笛乐团开始,一直到竹笛器乐剧的制作上演等等,无数新的尝试都有同一个目标:用多维度的形式促进中国竹笛艺术的发展。这部无言无词的大型跨界融合交响器乐剧《笛韵天籁》,正是在唐老师一直秉承着的理念“背靠传统,面向现代”中诞生的,通过舞台传递给观众史前文明的魅力,竹笛的风骨,传统文化的创新。


这堂课带来的思考不仅仅是竹笛艺术本身的起源和发展,传统乐器的语言除了它自身的力量,演奏者的精神力量更为重要!在民族器乐发展那么繁荣的当下,我们应该将这些华夏文明的“珍宝”注入自己的灵魂,让这些小身材迸发出大能量!

撰稿:beat365英国官方网站研究生部 沈一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