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管教学改革的三性思维与践行-林宏鸣主任在beat365英国官方网站2019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的大会发言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9-04-15浏览次数:6610

 

艺管教学改革的三性思维与践行

林宏鸣主任在beat365英国官方网站2019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的大会发言

(2019年4月10日   根据录音整理)

 

2017年1月3日我来到上音艺管系工作,是教育领域的一名新兵。

来校前后我一直在思考两个问题,一是上音的定位和发展目标是什么?二是教育的规律和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是什么?

当时我想学校的主要任务大概就是两个:一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二是如何培养。

而对上音这样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艺术名校而言,可能主要就是培养两种人,一种是“台上”的人,包括声乐、器乐、指挥等表演人才。另一种就是“台下”的人,主要包括创作、研究、管理等人才。艺管培养的就是“台下”的人,但又和台上、台下其它几乎所有的工作都有关系。

 

上音艺管在十多年的发展中,作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可贵的成绩。但面临新的形势和要求,下一步应该怎么做才能得到更好更大的发展?

在到任不足两个月的3月1日,我在全系教师会议上着眼于“三性”,重点谈了艺管系未来工作的四个重点、三个面向、两个融合和一个转型的发展思路,过去的两年多来就是按照这个思路展开工作的。

 

 

首先,艺管教学改革需要注意三性统一。

一是系统性。不仅指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具有系统性的特征,也包括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锻炼的设计的有机结合,还包括招生、培养和学生毕业后的发展要有一体化的思维。

比如,过去艺管系招收的是“特长生”,有艺术特长,但有的学生文化成绩和外语水平不高。后改为“文化生”,按“一本”成绩录取,文化考试成绩明显提高了,但其中有些学生没有艺术特长,甚至对艺术也不那么有兴趣。怎么办?又产生了两种不同意见。

在现有条件下,怎么解决鱼和熊掌兼得的问题?我想目前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把艺管专业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办出影响。那样的话,就能吸引优秀的高中毕业生中喜欢艺术的学生前来报考。然后悉心培养,学成后有比较好的事业发展前景,就会有更多更好的有艺术专长的高中毕业生选择上音,选择艺管。

艺管系这两年多来举办了比较多也有一定影响的讲座、论坛、研修班等,其实都有一石几鸟的用意暗藏其中。

二是前瞻性。应用性比较强的学科,理论往往落后于实践。所以在艺管教学改革中就必须及时关注实践的前沿动态和研究的最新成果,在这方面上音艺管现在具备比较有利的条件,可以在中国艺管学科发展中起到一些独特的作用。

去年12月在杭州举行了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第十三届年会,在年会的大会工作报告中,学会主席余丁教授有一大段话专门对上音艺管给予了关注和评价,并感谢上音艺管一年多来“为中国艺术管理学界所做的学科引领与示范“。

三是有效性。要努力使艺管学生成为知行合一的人才,不仅能“纸上谈兵”,也能真枪实战。我们在2017年5月恢复举办了上音艺术管理周,但内容和形式有了更多的创新和突破。

艺管周是教学成果的检阅台、学用结合的练兵场、展示能力的空间站、拓宽视野的瞭望塔。共有四项内容,分别是中国演艺领袖高级研修班、全国艺管名校大学生辩论赛、艺管面对面和上音众乐星期音乐会策划大赛。

我们不仅注重艺管周的前期策划和有效执行,也重视艺管周后的总结“消化”。我专门主持了全体学生参加的艺管周后话成长”总结会,每位同学都作了发言,说成长、讲变化,尤其是部分同学还主动谈反思、找不足,听了很有感触也很受感动。

第二,关于四、三、二、一设想的主要内容。

四个重点

1、充实教师队伍,完善师资结构。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培养学生,而要做好培养学生的工作重点是建设好师资队伍。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教师就是金刚钻。

在院领导和职能部门的支持下,艺管系近年陆续引进了四位青年教师,不仅都是艺管专业的博士和硕士,而且分别有留法、留澳、留美的背景,改变了艺管系原来教师队伍中有教授、有博士,但没有艺管专业的教师的现状。

2、课程设置从原来可以开什么课向应该开什么课转化。国内艺管专业创办是在条件尚不齐备的情况下起步的,中国第一批艺管专业的开创者,多是由其它各学科专业的教授老师所组成,他们为中国艺管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努力和开创性贡献。

作为这一阶段的特点之一,艺管课程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教师原有专业背景的影响,多少处于一种可以开什么课就开什么课的初始阶段。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已经具备可以逐步改变这一状况的条件了。

经过一年的思考、研究和全体教师的积极讨论,2018年3月艺管系完成了新版艺术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及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

目前设专业基础课21门,其中新增6门,如《心理学导论》《观众心理学》《音乐产业概论》《统计学》等。专业主干课15门,其中新增9门,如《创意写作》《节目制作与舞台管理》《观众拓展》等。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中,新增课程占41.6%。

另外还有8门课程优化了课程名称,并充实、调整、完善了课程内容,如《艺术法律与法规》更名为《艺术法概论》,《当代艺术与批评》改名为《当代艺术》等。新增和优化课程总占比达63.9%。

3、开门办学,注重教学、科研和实践的成果积累。去年下半年艺管系承担了文化和旅游部委托的重大改革科研课题《国有文艺院团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研究》。规划出版的艺管教材丛书、艺管案例丛书和艺管人物传记丛书也已作了分工,所有教师和优秀学生都会参与这项工作。

4、探索高层次艺管人才“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方式。

三个面向

一是面向未来。学界有一种意见认为,艺管专业主要培养“被管理者”。其实我们很多人既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但艺管专业究竟是培养管理者还是培养被管理者,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拿破仑曾言,一头狮子带领一群羊可以打败一头羊带领的一群狮子。中国艺术管理最缺的是优秀的高端管理者而不是一般的管理者,所以就上音艺管专业而言,我认为重点应该是培养管理者,并且要为未来培养高端管理者和领导者。

二是面向社会。社会的需要,是人才培养的方向,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是人才培养的挑战,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下个月我们将举办第三届中国演艺领袖高级研修班,今年11月将举行第三届艺管国际-上海论坛。前者聚焦“文旅融合新趋势”的主题,后者着眼舞台艺术制作人的缺失现状。在这些主题策划之中,其实包含了我们对艺管发展专业方向上的考量。我们也在探索举办艺管MBA或EMBA的各种可能性。

三是面向世界。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小,文化交流也变得越来越多。未来的艺管人才,必须具有更加宽广的国际视野。一方面,在课程内容中,要有更多的跨文化、多元化的视角。

另一方面,要在国际上开展更多教师互访、课程互换、学生互动等请进来走出去的安排。比如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到国外游学、参加艺术夏令营、短期交换生等机会,也请国外艺术管理方面的杰出代表和著名专家来上音举办讲座。

比如,前天上午美国五大乐团之一的克利夫兰管弦乐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安德里-格林米耶来为我们艺管学生做了主题报告。去年10月19日世界闻名的琉森音乐节行政与艺术总监迈克儿-海弗里格也来上音做了专题讲座。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还有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运用国际资源为国家培养人才。为此我们和美国纽约大学、法国索邦大学等就培养艺管高端人才形成了共识,现在球在我们一边,我们发球,合作即刻就能实施。

两个融合

既要继续推动理论和实践的有效融合,也要大力促进学界和业界的有机融合。我以前曾经分别参加过业界和学界的全国性会议和活动,总体而言,学界和业界基本上是两种话语体系,这对艺术管理实践和理论的携手并进是很不利的。

为了促进这两方面的融合,我们主要做了四件事。一是举办“艺管精英讲坛”,每月邀请一位在业界有影响、有成就的行业翘楚前来主讲。二是举办“艺管大师课堂”,每个学期请三位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前来演讲。

三是每年上半年举办中国演艺领袖高级研修班,邀请业界、学界和跨界具有影响力的重量级嘉宾同台演讲。比如第一届主讲嘉宾既有业界的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和著名指挥家汤沐海,也有学界的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名誉主席谢大京教授和我们我们艺管系的陶辛教授,还有横跨业界和学界曾经担任台北艺术大学校长的台湾表演艺术中心董事长朱宗庆教授及我本人。

四是每年下半年举办“艺管国际-上海论坛”,邀请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和实践顶级专家共同打造艺管思想盛宴。去年11月参加第二届“艺管国际-上海论坛”的国外嘉宾包括斯卡拉歌剧院院长亚历山大-佩雷拉,巴黎歌剧院院长斯蒂芬-黎斯内,日本歌剧年鉴主编、昭和音乐大学歌剧研究所所长石田麻子教授等。

国内著名的学者、作曲家、编剧、导演、指挥家、评论家和运营专家居其宏、许舒亚、莫凡、李卫、陈薪伊、陶辛、汤沐海、易立明、韩晓波等也先后登台同场论剑。

我们的学生既是聆听者,也是参与策划、组织、接待、翻译的实践者。

一个转型

知识教育固然重要,但没有运用知识的能力,没有适应实际、引领实践、知行合一的能力,要成为优秀的艺管人才是不可能的。艺管教育应从知识教育向能力教育转型,着重提高学生的五种能力。

一是学习能力。我们的课程设计再完善,面对日新月异的变化,往往感觉十学九不足。中国有句古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是终身的任务,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在一定程度上是学习能力的差别。所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在智能化社会快速到来的背景下,提高能够进入新问题、新领域、新学科的学习研究能力,十分重要。

二是思辨能力。我们从小到大习惯一种灌输式的教育,学生被动追求的是标准答案,导致想象力、创造力的下降,也严重影响学生看问题的角度和视野。所以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系统思维、逆向思维、辨证思维等的能力,尤其重要。

从2017年开始,我们每年五月举办艺管大学生辩论赛。去年发展为中国艺管名校大学生辩论赛,中央戏剧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天津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上海戏剧学院都有学生代表队参加。今年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吉林艺术学院和台南艺术大学也将派学生代表队参赛。

第一届辩论赛举办时,同学们参加的意愿普遍较低,到第二届时,积极性明显高涨。但在比赛过程中,我们的参赛学生原来准备的是辩题正方的角度,抽签时抽到的是反方的立场,顿时觉得非常沮丧。

比赛结束并获得冠军后,同学们说,比成绩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从不同角度看同一个问题。我很为同学们有这样的感悟和收获而由衷高兴。辩论赛对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很有帮助。

三是鉴赏能力。艺管专业的学生和一般观众欣赏艺术当然有不同的要求,概括起来主要是两个方面的不同。一是既要有“个人见解”,还要有“受众立场”。二是要善于一只眼睛看“台上”,一只眼睛看“台下”。

四是沟通能力。今天是一个沟通越来越便捷的时代,但现在又是一个人际沟通越来越困难、人机“交流”越来越频繁的年代。而艺术管理工作需要更多的人际交流、团队协同、多方合作才能顺利开展,所以我们鼓励学生自由组团参加活动。今天下午,今年的大学生辩论赛校内初赛正式开始,学生可以跨年级组成辩论队,也有本科生和研究生组成了联合参赛队伍。

本科生在校四年,通过讲座、论坛、研修班等各种方式和途径,大概可以接触到国内外100位以上的艺管行业翘楚和知名专家。我跟学生们说,这100多位当中很有可能其中一位是你未来的“老板”,你可以在现场提问,你可以讲座后求教,顺便留个合影,加个微信,将来在你选择工作时,今天拍的照片、加的微信,也许会成为实现愿望的通道。所以沟通始于意识。

五是执行能力。所有好的方案都需要有效执行。计划是管理的重要手段,执行是管理的必然要求,重点是规范、有序、高效。执行中不仅有方法的问题,还有迎难而上、提高抗压力、少受甚至不受不良情绪影响等问题。这些不仅应教会学生,也要让学生在平时的实践中有切身体会。

比如,每月一讲的“艺管精英讲坛”,从一开始就要求在每个学期之初就把整个学期的所有安排包括主讲嘉宾人选、讲座时间、举办地点、演讲题目、主视觉设计等一并公布,然后坚决执行。开始大家都觉得比较困难,但现在已经习以为常、驾轻就熟了。艺管系现在每年做些什么工作,不仅我清楚,大家都清楚,实践过程中切实提高了老师和同学对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上音艺管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以专业方向形式挂靠公共事业管理这一“红牌预警”专业招生的窘境。去年7月我们启动了艺术管理专业申报备案工作,今年3月下旬,教育部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公布,上音艺术管理专业将在回归“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目录后,迎来专业发展的新契机,也将为上音双一流高校建设作出我们应有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