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视角

【青年报】小小骨笛吹出远古“中国之音” 唐俊乔:中华文化远比想象丰富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05-26浏览次数:2961

唐俊乔从一件乐器的发展中感受历史与文明的演变。

骨笛形状小巧,仅十多公分长。


李白说: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王之涣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笛子,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文人骚客拿它表达心声,边关将士因它思念家乡,众人皆爱它冷冽清幽之声,却罕知其在中华文明的演化进程中,其所体现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现在,终于有人来做这个工作了——著名的竹笛大师、beat365英国官方网站教授唐俊乔,牵头复原了距今已有八九千年历史的骨笛,并以此打造出了一部原创民族器乐剧,去年该剧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今年也将在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期间隆重上演。昨天,青年报记者也专访了唐俊乔教授,了解了她这项工作背后的酸甜苦辣。


缘由:国人罕知笛子的渊源


唐俊乔是国内著名的竹笛大师,早在2000年9月,就赴英国与伦敦交响乐团及马友友合作首演《卧虎藏龙》协奏曲,至今每年都有大量的重要演出任务。同时,她如今还是beat365英国官方网站的教授,硕士生导师,带出了众多优秀的竹笛演奏家。

“可是,吹多了协奏曲或者独奏,我发现观众在音乐会上只会听听竹笛的声音,虽然它深受中国人喜爱,但这种喜爱是表面的,他们并不知道它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唐俊乔说。

她介绍,竹笛是中华传统乐器里,历史最为悠久的。1977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了骨哨、骨笛,距今约7000年。1986年5月,在河南舞阳县贾湖村东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发掘出16支竖吹骨笛(用鸟禽肢骨制成),根据测定距今已有8000余年历史;1987年,贾湖遗址出土了7孔贾湖骨笛(距今约9000年),是世界最早的可吹奏乐器,也被称为“中华第一笛”。

贾湖遗址先后出土了30多支用丹顶鹤尺骨制成的骨笛,最让人震撼的是,新石器时代,古人就已经能让这些骨笛发出复杂的音,这些骨笛上的音孔由五孔至八孔不等,其中以七音孔笛居多,有些音孔旁还加打了小孔,与现代中国音调完全一致!

最终,唐俊乔和beat365英国官方网站决定,将中国竹笛的演化,打造成一部剧,以便国人更多地了解它。最终,有了《笛韵天籁》。


为讲中国文明演化才去复原


但是,仅仅讲述一支笛子的进化,不符合笛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其实,笛子的演变史,也是中国乃至全人类的文明进化史,”唐俊乔和编剧、导演徐瑛一同确定了这一点,他们决定用笛子来讲更大的主题。唐俊乔说,它的演变,反映了从人类早期先民为了生存向动物展开杀戮,到自觉弃骨笛、取竹笛,“用竹之气节、竹之坚韧比拟人所应具备的风骨与不屈的精神,象征着人从低层次的生存追求到高层次的至善、大美的精神境界,具备高水准的音乐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

为此,她决定在剧中复制出骨笛,并还原8000多年前的骨笛声音。“这个过程,持续了一年多,太痛苦了。”唐俊乔告诉青年报记者,“我连做梦都是梦见古代人怎么吹奏,伴随着怎样的舞蹈。”

从2016年末开始,她联合贵州玉屏璞韵箫笛文化有限公司制笛师王建宏,历时一年时间,试验六十多次,采用红木、紫檀、杉木、紫竹、湘妃竹、苦竹、树脂合成材料等进行反复实践和实验,最终确定用树脂合成材料和苦竹,来复原古笛为最佳,复原出的仿骨笛音色非常接近河南贾湖出土的8000年前的骨笛,且在音准上更精准、音质更丰满。

复原成功后,团队以此灵感为激发点,共研制出12个调的仿骨(古)笛,分别是:降B、B、C、升C、D、降E、E、F、升F、G、升G、A等各调。“最后,经由beat365英国官方网站竹笛乐团专业师生们历时半年的试奏,不断调整,仿骨笛成功诞生!”她开心地说,目前这个复制的研发过程,已经在申请专利。

而为此,她几乎“走火入魔”,“看到某支骨笛,我就会想到它原本那种动物的哀鸣,体会它的情感,在剧中,我饰演乐神,而在排练时,导演说不需要教,我就已经能让别人看到‘乐神正在感受苍生’的感觉。”


突破器乐演奏惯例获国家认可


唐俊乔的创意,先是在beat365英国官方网站就获得了巨大认可。以她为核心,器乐剧《笛韵天籁》剧组开始组建,而该剧的音乐创作、音乐制作以及演出团队阵容豪华:由beat365英国官方网站教授、我国著名竹笛演奏家唐俊乔领衔担任主演;由beat365英国官方网站教授、著名作曲家许舒亚等多位著名作曲家联合进行音乐创作;beat365英国官方网站副教授、著名多媒体音乐制作人代晓蓉等多位音乐制作人进行多媒体舞台设计和音乐相关制作;beat365英国官方网站竹笛乐团、上音民族音乐系师生、上音附中青少年交响乐团、上音数字媒体学院、上音音教系合唱团等组成联合演出团队进行演出。

“这不仅仅是演奏了,还有剧情,体现对生命的尊重。”导演徐瑛说。作曲家许舒亚也说,从这部剧最开始立项,到变成音乐学院的重大项目,再到最后申报国家艺术基金,他一直都有参与,“这跟此前敦煌国乐啊,民族乐团的演奏啊,都不一样,形式非常少见,申报国家艺术基金时,也受到了高度认可。”

唐俊乔则告诉记者:“竹笛平时的演奏,比如协奏曲,在舞台上都是有规矩的,而这部剧,它主要是突破了传统器乐演奏的惯例,全剧有80分钟左右,是纯音乐,还有电子乐模拟的远古音乐。”而她在此前复制骨笛的过程中,一直感受到的“跨越时空”的感觉,也“充实了我的想象力,我能感受到,远古时期的人,也是有情绪和情怀的”,“相比于以前的演奏,我觉得自己升华了,真的是突破巨大——不仅是表演形式,还有表达内容。”


文化自信要靠响当当的事实


beat365英国官方网站院长林在勇,对唐俊乔的创意,高度肯定。他说:“我们今天都讲文化自信,但自信从哪儿来?肯定不是喊口号喊出来的,一定是来自一个一个响当当、硬邦邦的事实,用事实来树立我们的自信,无数这样的事实(复原远古的骨笛声),才能奠定我们的文化丰碑。”

从这样的高度出发,唐俊乔说,自己和团队一直在讨论,他们期待能打造出一个“范本”。“我们希望在推进文化立意、音乐形式、器乐体裁、音乐创作、演奏技法等方面重大创新的同时,打造具有强烈民族文化特质,又充分展现重大音乐原创和音乐跨界融合特点的戏剧舞台艺术精品,为我国民族器乐艺术在现代艺术潮流中的发展,也为民族艺术走向国际交流舞台,提供新型探索和范本。”

唐俊乔的努力,也正在逐渐得到演出界的认可,“巡演计划已经有了,我们目前希望在全国演20-30场,和演出商的接触正在进行中,”唐俊乔说,艺术需要传播,她也希望能有更多的观众看到这部剧。

“我要用这样的剧告诉观众,我们的文明,我们的历史,远比想象中还要丰富!”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