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恶?还是,真性情?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03-16浏览次数:9864

作者:高柳青


      2017年12月13日,在兰心大剧院上演了莫扎特最著名的歌剧之一——《唐·乔万尼》(Don Giovanni),由上海青年歌剧团与日本昭和音乐大学的优秀歌者,以及深圳交响乐团的乐手们,在林大叶指挥的带领下,共同为我们呈现。这部歌剧首演于1787年10月29日的布拉格,时逢此作品诞辰230周年,这次沪上呈现的精彩演出无疑对该剧来说是一个极具纪念性意义的事件。演出不仅生动出色地刻画出了歌剧的主题——唐·乔万尼对情色与爱欲的追逐,并以我们当代人的审美为其注入了许多新鲜的元素,用现代的审美去诠释这部歌剧的主题,使这部作品在今天也能焕发别样而新鲜的生命力。

      走进剧院,首先被不同寻常的乐队位置安排所吸引。乍一看,乐池里只有弦乐组,9把小提琴在左侧,2把大提琴、1把低音提琴以及夹在它们中间的3把中提琴在舞台的右侧,这是因为乐池空间有限。那么管乐呢?抬头一看,原来它们被安置在了舞台上的两侧,木管和铜管分别在两侧小隔间的一层和二层。这种新颖的设计在歌剧还未开始前就使人油然而生一种新鲜和期待之感。或许有人会感叹莫扎特所用乐队编制之小,但正如浪漫主义作曲家柏辽兹所说:“虽然常见的打击乐组乐器在这部作品中都未出现,如大镲、三角铁、大鼓等,殊不知韦伯从不让它的管弦乐队中出现大鼓;罗西尼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等作品从来没让大鼓演奏过一个音。莫扎特在这部作品中天才地用尽了每一个乐器的资源,不会让任何多余的音出现。”或许这种简单的乐队编制才尽显出莫扎特的天才与高明之处,因为他懂得物尽其用的道理,即用最简单的东西呈现出最好的效果。

      序曲以小调的主和弦奏响,一种阴森恐怖的氛围立刻向我们袭来,调动起了听者所有的感官系统。旋律由管乐组奏出,显然莫扎特此时并不想让弦乐的悠长旋律破坏这种静心营造的氛围。但没过一会儿,乐曲就转到了明朗的大调,弦乐奏出了活泼欢快的旋律。值得一提的是,这部歌剧首演时序曲的谱子油墨都尚未干透,这一使人津津乐道的趣闻背后其实可看出莫扎特对序曲创作的深思熟虑,因此才能将阴森和欢快的对峙情绪展现的栩栩如生,从而奠定歌剧的基调。

      上半场最有意思的部分无疑就是莱波雷洛的咏叹调“我的夫人,请你看这张名单”,其中的歌词:“意大利有六百四十个,德国有两百三十一个,法国一百个,土耳其九十一个,但在西班牙,已经有一千零三个”。莫扎特用几句唱词就清晰地勾勒出唐·乔万尼的风流,玩弄的女性竟如此之多,从平民到贵族、从胖到瘦、从高到矮,真是应有尽有,现场观众听了之后都忍俊不禁。但如果仔细琢磨一下,引人发笑这种表面现象的背后似乎还隐藏着另一种精神,唐·乔万尼这个贵族愿意去追求女仆、农民这种在当时处于第三等级的女性,这难道不是体现了启蒙运动所倡导的自由主义和平等观吗?笔者认为这才是莫扎特意欲在这部歌剧中所表达的深层蕴意,毕竟莫扎特是深受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的。这也正是为什么莫扎特的音乐能够被如此多的人群所接受,它不仅听上去幽默动听,其背后还有许多隐藏的东西值得你去慢慢品味。

      实际上这种平等观在终场也有所体现,莫扎特在这里写下了一个精妙绝伦的段落,将三种不同拍子的舞曲(3/8拍、2/4拍、3/4拍)同时呈现,每一种舞曲代表不同的阶级群体。奥塔维奥和安娜跳着贵族的小步舞曲;采琳娜和唐·乔万尼跳着位于贵族和田园气息之间的对舞;莱波雷洛和马赛托则跳着阿勒曼德舞曲。虽然三组跳着完全不同的舞蹈,但莫扎特用音乐将它们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在其中没有贵族平民之分,所有人物都立足于同一层面。令人感到惊喜的是,演员的演唱与表演生动清晰的勾勒出了这种对立的阵营。

      唐·乔万尼在追求采琳娜时,二人所唱的二重唱《让我们携手同行》的曲调优美动听,这次演出的版本速度要比富特文格勒指挥的那一版速度稍快一些,但它却呈现出了自己独特的风貌,似乎感觉到唐·乔万尼引诱采琳娜时,意欲向她展现自己的魅力,让她赶紧投入自己的怀抱。演出中采琳娜的现场表现无疑令人惊叹不已,她的演唱与表演精妙地刻画出了角色俏皮可爱、欲拒还迎的那种状态。甚至在她没有演唱时,也堪称是“戏份满满”,使人不禁夸耀道“此处无声胜有声”。众所周知,莫扎特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在歌剧中,诗歌必须不折不扣地充当音乐顺从的女儿”,但大家有所不知的是,舞台需要在他的心目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莫扎特最重要的成就就是做到了音乐与戏剧间的平衡。因此采琳娜的戏剧性表演无疑丰富并充实了这次的演出,毕竟如果观众仅仅想听音乐完全可以去看音乐会,选择来看歌剧莫过于因为它是一种综合艺术,有了表演的支撑,才能使它更为充实。颇为有趣的是这首朗朗上口的曲调在幕间休息时就听见有不少人在那哼唱,这种歌剧的娱乐性功能同时也是18世纪歌剧的重要特征,在当时,一部歌剧首演后,也总会有几首易于学会的曲调在随后的几天内在大街小巷里传唱起来。

      实际上,作曲家不仅会创作朗朗上口的歌曲,还会借用已有歌剧中的曲调,这种手法在18世纪也很常见。这部歌剧中我们就能听到《费加罗的婚礼》中费加罗的咏叹调“你再不要去做情郎”的曲调。其实,这部作品本来就与《费加罗的婚礼》有着密切的姻亲关系。首先,这两部作品都由同一作家达·彭特撰写脚本;其次,正是由于《费加罗的婚礼》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才有了《唐·乔万尼》的委约。

      恐怕看完歌剧演出的人们都不会忘记指挥官将唐·乔万尼拖入地狱的场景。莫扎特此处的点睛之笔在于用铜管来象征、暗示石像的存在,细心的观众或许会观察到,长号在整场表演中的“戏份”并不多,长号演奏者大部分时间都十分轻松的“观赏”着其他乐队成员的演出,但他一旦开始吹奏,往往就象征着石像的出场。莫扎特在此用三只长号同时奏响低音、中音、高音区,这种群体强奏极具威力的爆发,造成音色辉煌、嘹亮的强声,成为了强化高潮的有力手段,现场的立体音响的效果更是向我们强烈地传达了这种阴森恐怖的效果。但即便石像的可怕威慑到了所有人——莱波雷洛、埃尔维拉甚至是现场的观众,但唐·乔万尼仍然无所畏惧,并对指挥官唱出“你这个愚蠢的老男人”,并且至死都不承认自己有错。这也正是唐·乔万尼吸引我们之处,这种放荡不羁、释放天性的人生态度恰是我们大多数人所不具备的。

      最后,这次演出的制作也值得一提。或许我们会发现埃尔维拉每次出场时,身边总会围绕着一群男人,在以前的版本中似乎很少这样去处理她的形象。从咏叹调中能感受到埃尔维拉是一个痴情的女性,即便唐·乔万尼一再的戏弄她,她到最后仍然想着解救唐·乔万尼。在笔者看来,这种设计加深了她的孤独形象,因为埃尔维拉在演唱时表现出了对身边男性的不屑一顾,真切的刻画出了她只被唐·乔万尼这个恶魔般的男人所吸引。导演在此处借“人”传情,进一步说明了歌剧的独特之处,即能够综合各种艺术形式、手法,从而更完美地呈现出最后的作品。

      《唐·乔万尼》在今日仍然能够吸引着观众的眼光,无疑与新时代对它的演绎与呈现密不可分。这次的沪上演出,精彩地刻画出了男主人公对征服女性的强烈欲望,成功地向观众传达了唐·乔万尼追求安娜时的阿谀奉承,追求采琳娜时的谦虚,以及追求埃尔维纳女仆时的伪装。如此的多面性,引得观众不断地想一探究竟他的神秘本质。演员们用成熟且动听的歌声、生动传神的表演,为我们呈现了传统中蕴藏新意的《唐·乔万尼》。这种立体三维的现场演出,显然不同于视频中的二维呈现,它让观者不仅感受到音乐中时间的魅力,还能辅以空间的效果,使我们仿佛置身于其中,参与着整部歌剧的进程。最后,衷心祝贺这部歌剧演出成功,同时也翘首以待着下一部歌剧能带给我们更大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