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届国际计算机音乐大会在上音举办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12-19浏览次数:14719

10月15日起至10月20日,第43届国际计算机音乐大会(ICMC2017)在beat365英国官方网站举办,这是ICMC首次选择中国的艺术院校,成为21世纪中国音乐科技领域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ICMCThe International Computer MusicConference),即国际计算机音乐大会,它将科学、技术与音乐艺术有机融合,参会者包括对音乐和科技整合感兴趣的作曲家、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开发者、研究者以及音乐家等。ICMC1974年以来已经连续举办42届,四十多年来足迹遍布全球,但大都在北美洲和欧洲等发达国家,之前在中国举办过两次,1996年在香港科技大学,1999年在北京大学。今年,ICMC选中了上音。 

据悉,FM调频合成算法发明者、斯坦福大学教授约翰·乔宁将为开幕做主题演讲,普利策音乐奖得主杜韵的委约作品将在闭幕音乐会上世界首演。此次大会还将与广受好评的上音国际电子音乐周(EMW)联合举办。 

在即将迎来上音九十周年校庆的喜庆时刻,beat365英国官方网站党委书记、院长林在勇寄语这次新音乐与新科技的盛会,“当代国际最高水平的专业论文宣讲和计算机音乐新作的展演,一定会给我们带来科学技术与音乐艺术有机融合的神奇美妙的身心体验。在这个人工智能大潮汹涌而至的新时代门口,这一次大会,这一届年会,这一场全球新音乐人最重要的年度集会,确实令人充满期待和遐想。”

 

寻找“自我之声” 

本次大会的主题为“听·自己”,“中国传统哲学有句名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在无声中,人们必将听到自我内心最真实的声音……而当下,我们也许有更多的方式去寻找‘自我之声’。”2017ICMC大会主席、上音音工系主任陈强斌教授阐述道。

在这一主题下,创作者们用各种高科技创意手段施展才华,其中一件名为《听自己》的装置作品,作者Federico Nicolas Camara Halac表示,他设计了一个互动的视听装置作品,可以感知人类的频谱。作品灵感来自频谱概念融合数学和物理学,我们试图重新创建人类大脑的感知世界的过程。 观众的脸会作为界面被面部识别软件FaceOSC.app识别。

空间会说话。名为“颤动”的作品将雕塑与音乐相结合,金属板和木椅构成一个空间,当你进入这个空间,声音将和弦与柔和的节奏融入层状旋律线条,并通过不断移调和对位发展。木椅和金属板起着扬声器的作用,压电换能器使薄钢和木制的侧面振动从而发声。

用身体来一段即兴合奏?Hybrids(混合物)是一首为小提琴、舞者与电子音乐而作的作品。接触即兴(contactimprovisation)舞者与受过电子原声训练的古典小提琴手合作,舞者身上带有蓝牙感应器,透过身体动作改变小提琴的声音。 

5件装置作品展即日起在徐汇艺术馆持续5天,其余音乐会及作品展包括论文报告会都在beat365英国官方网站校内进行。

 

出版中文论文集 

本次大会包含5场音乐会、5场开放空间展演、1场互动装置展、25场论文宣读与研究报告展示。ICMC非常独到地把专业论文的宣讲与计算机音乐新作品的表演交织在了一起,这些论文和作品都经过国际计算机音乐协会(ICMA)认可的国际专家所评审。 

作为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人工智能是近半个世纪人类科技史上发展最快的重大技术之一,当科技遭遇音乐,人们好奇于这一领域最前沿的成果。 

据悉,此次共收到来自中国、法国、美国、英国、德国近50个国家及地区的中英文论文投稿139篇,音乐作品投稿436部。其中论文入选并注册109篇,音乐作品入选并注册87部。 

今年的论文聚焦在“音乐表达的新界面”(38)与“交互设计”(24),高居投稿主题的前两名,其中“超鼓膜:利用大型实时物理模型创作音乐”更荣获了最佳论文奖。“算法作曲”(21)与“美学、理论、历史与哲学”(21)依然是历久不衰的研究方向,投稿数量并列第三。 

ICMC今年的特色之一是出版中文论文集。今年的中文论文集中在算法作曲、交互式音乐、创作研究与技术发展等四个领域。其中都有智能音乐的应用范例。 

例如“基于AMBISONICS算法的3D声音创作平台”用电脑语言编程了一套3D声音系统,不但探讨了最前沿的3D声音技术发展以及当代交互式电子音乐领域,还实验声音的体验感并运用于作品当中。

 

开幕音乐会《声立方2.0 

2015年夏天,连续10天震撼申城的“声立方·超感官空间”,一场“从听觉出发的非典型跨媒介”的艺术展演,涵盖了3D全息声空间、新媒体、实时交互电子音乐等,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艺术体验,引起社会极大关注。 

科技可以让艺术更美好。本次ICMC/EMW开幕式音乐会将上演2015年的升级版——《声立方2.0》新媒体音乐会。这场音乐会还将带来全新版本的《电波协奏曲》。 

场内观众可以在特定时间通过手机访问网页,用手机选择声部,配合场内的扬声器来完成沉浸式声音体验。 

古老的无线电技术与现代手机流媒体技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场内四位无线电操作员配合场外架设的天线进行短波无线电通联,通联的信号以及接收到的无线电信号解调后通过流媒体服务器实时编码并上传至互联网。 

作品的创作者为上音音工系教师房大磊,房老师毕业于上音音工系,后留校任教,他是音乐科创领域最活跃和实干型代表,连续10年为上海电子音乐周总音响设计和操控,2010上海世博会担纲城市生命馆、城市足迹馆、世博会博物馆、宁波滕头馆、奥地利馆等场馆的音响系统设计及相关工作。 

开幕式音乐会上还包括其他几个交互式电子音乐作品:《城市迷阵》《声影二重奏》《浮生之歌》

 

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 

“青年艺术家委约/推广计划”是上音电子音乐周10年以来一直坚持做的事。主办方在青年艺术家中选出一个最佳作品和两个入选作品,并委约他们创作下一届电子音乐周的参演作品。 

“我们坚持鼓励和支持更多年轻人来参与创作,对青年人,尤其是艺术家来说,作品委约比任何其他都有作用。”陈强斌很欣慰,10年来,每一届都能看到上一届作品的延续。 

此次闭幕演出的三个作品即为青年艺术家委约作品,包括张志亮的《忘念焚香——为长笛与电子音乐而作》、朱利安·万瑟诺的《火与遗忘——为钢琴和实时计算机而作》、宫本贵史的《碎片——为中提琴和计算机而作》,他们都是2015EMW青年计划入围者。

此外,新晋普利策音乐奖得主杜韵将邀请上音附中的小提琴演奏家一起参与到自己的多媒体电子音乐作品中。

 

撰稿:彭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