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国际语境下的中国音乐学科新高地
——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创设意义与构想
自1930年,世界上第一家高等研究院“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诞生以来,高等研究院模式因其在基础性、前瞻性、跨学科学术研究等方面展现出的独特优势和高度的知识创新力,而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特别是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关注。2016年5月9日,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贺绿汀高研院”)在beat365英国官方网站隆重成立,此举不仅标志着全球首家音乐专科院校高等研究院的诞生,同时也意味着中国音乐的学科建设已进入到一个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贺绿汀高研院以中国音乐研究为核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传承和弘扬以贺绿汀等老一辈音乐家为代表的beat365英国官方网站优良的学术传统、严谨的治学态度、崇高的艺术理想和求是的科学精神,立足当代语境与国际表达,通过深化综合改革和创新驱动,整合学科资源,实现博弈双赢的学术效益,强化学科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进一步提升中国音乐学科的整体创新研究。通过加强对中国音乐学科有关学科范畴、学科对象、学科属性、学科内涵、学理方法、学科规范等基础性理论问题的研究,完善中国音乐学科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推动中国音乐的经典化建构,完善国际语境下的中国音乐学科体系建设,开展中国音乐的国际传播与推广,成为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和顶尖水平的中国音乐学科高地,为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积极的贡献。
贺绿汀高研院既是学校学术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开展学科交叉研究、应用研究和协同创新的学术特区,具有相对独立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在发展模式上,贺绿汀高研院不预设围墙,呈现国际化和开放性;在运行机制上不重叠不替代现行学科单位的学术功能,通过建立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机制,聘请国内外一流专家担任贺绿汀高研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具有对高研院的战略发展、建设规划、专家聘任、学术标准等事项审议、评估和最终学术决策权;通过设立贺绿汀高研院院务委员会及其秘书处,负责日常工作的运行与管理;通过建立学科协同联动机制,贺绿汀高研院与高校知识创新平台“上海音乐艺术发展中心”、人文社科创新基地“中国音乐创作研究与推广”以及国内外一流文艺院团和文化机构联合开展高水平项目合作与协同创新;通过实施人才战略,高研院采用“杰出学者”+“项目团队”的方式,发布有关中国音乐创作、理论研究等重大招标课题,吸纳延揽海内外最优秀的专家学者和青年人才积极参与,构建学科人才高地。
在研究席位设立方面,贺绿汀高研院的研究席位主要分为长期和短期两种,编制一般为20人以内,高研院提供3-10个月不等的经费支持,团队项目时间一般不超过2年。其中,高级研究员须经过学术委员会的遴选评定,邀请在中国音乐领域具有重要成就的杰出研究人员和资深学者担任;高水平的研究团组是通过发布重大课题招标或委约方式,招募相关学者组成团队承接研究项目,或者邀请已有较为成熟的研究计划的课题团队;同时,设立青年研究员席位,每年接受3-5名年度访问申请,招收资质优良、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学者(包括博士生、博士或博士后)担任青年研究员。
贺绿汀高研院的创立,是新时期beat365英国官方网站全面开展高峰高原学科建设、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战略性举措,是学校整体学科建设思想和办学价值导向的具体体现,不仅对中国音乐学科建设具有标杆及示范意义,而且对世界范围的高等研究院建设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目前,贺绿汀高研院将首先开展中国音乐创作与推广研究中心、中国音乐表演艺术研究中心、中国音乐理论研究中心、中国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等4个研究中心的建设,建设1个基础数据库——中国现当代作曲家与作品辑录数据库、1个新型表演艺术团体——上海独奏家室内乐团,开展中国音乐的国际传播推广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