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艺术》(beat365英国官方网站学报)2016年第1期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04-19浏览次数:16634

读书·乐评

杨燕迪:查尔斯·罗森的音乐分析批评理路——《古典风格》中译本导读

文章梳理了《古典风格》一书的主要议题——包括罗森的风格概念,罗森对古典风格的语言思维机制的说明,以及罗森通过不同的艺术问题观察各位作曲家不同体裁作品的分析与批评实践,旨在帮助汉语世界的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名著。

 

韩锺恩:基于艺术工艺学的美学情智并及合目的性的哲学终端

作为审美发生的一种不假思索的萌发、脱口而出的抒发、一气呵成的迸发,基于原始美学规范想象组织起来的音响产品,与声本体、听本体、情本体有结构关联的听感官事实,以人为方式置入形而下、形而中、形而上层级的意义,并自行置入无形层级的本体存在。

 

[法]梅西安著 张惠玲 洪丁译:注梅西安《〈图伦加利拉交响曲〉分析》:加美兰、“节奏角色”与鸟歌

文章出自梅西安对自己的作品《图伦加利拉交响曲》的分析。译者选译了其中三段具代表性而又视角独特的片段,加以详细评注,揭示了梅西安在节奏及音高组织方面采用的创新手法,对特殊音响材料如加美兰及鸟歌等的运用,以及这些作曲技法背后的审美考量。

 

钱仁平 唐荣 谌碧雯:对桑桐先生《在那遥远的地方》的手稿研究与音乐分析

论文以桑桐先生钢琴独奏曲《在那遥远的地方》的手稿为研究对象,将各个出版乐谱版本与手稿进行前后关联、纵横比照,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资料,对作品的音高组织与曲式结构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与研究。

 

赵玉卿“缪天瑞研究会成立暨首届天瑞音乐博士论坛”会议综述

缪天瑞研究会成立暨首届天瑞音乐博士论坛、第四届三江音乐学博士论坛在温州大学举行,与会学者就缪天瑞音乐思想与成就、音乐学最新学术成果、音乐学学科建设与教学等方面,展开学术研讨。


历史·传统

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专栏——上海音乐历史与文化研究

洛秦:论上海“飞地”音乐社会的政治与文化空间()

文章通过五个部分的论述,提出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殖民主义设立了上海“飞地”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场域”,由于上海“飞地”特性营造了一个“音乐社会”,支撑这个“音乐社会”中的人与事的“特定机制”即是上海“飞地”的特殊性建构的一个生态链。

 

宫宏宇:晚清上海租界外侨音乐活动述略之二(18431911)——寓沪外侨乐人、业余音乐组织及其演出活动

文章聚焦184311月上海开埠后寓沪外侨业余和专业乐人、业余音乐组织及其音乐会演出活动,兼及西人在上海所演奏、演唱的曲目。所涵盖的时段为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

 

[美]韦慈朋著 魏琳琳译:上海江南丝竹乐社:语境、概念和认同

该研究关注上海江南丝竹音乐表演的环境、音乐的行为以及音乐的价值;曲目作为理解、建构音乐族群与个体认同过程中的重要角色而被重新加以审视。

 

林媛:上海开洛电台广播音乐研究:19241929

文章以英文报纸China Press(《大陆报》)和《申报》为资料基础,对美商开洛电台广播音乐进行研究,呈现出早期外商电台的音乐节目特征,将开洛电台广播音乐视为城市音乐文化的组成部分,从广播音乐的角度展示了上海城市音乐文化的独特性。

 

项筱刚:“后黎锦晖时代”(19371949)民国流行音乐的几个问题

“后黎锦晖时代”的流行音乐与同时期前方“怒吼”的抗战音乐相比,似乎更能贴近后方大众的生活,故而音乐中尽显思念、乡愁、倾诉、哀怨、把玩之情绪,满足了受众中不同文化层次群体的情感需求。


分析·研究

贾达群:文本与听觉结构的二元性暨结构认知的同一性探赜 

文章通过重复、速度、声响的结构意义以及多重结构的不同认知等方面,探讨了文本结构与听觉结构之间的二元性关系,并进而从开放的结构认同及音乐活动链条中的创造性视角,讨论了在音乐结构及其意义的认知和理解过程中是否存在创作、表演与聆听三方面的同一性问题。

 

王中余:周湘林《跳乐》的创作理念与核心技术

文章择取周湘林新近完成并成功首演的为中阮与管弦乐队而作的《跳乐》为分析对象,从旋律素材、多声手段、配器手法等三个角度考索作曲家的创作理念,并探究支撑这种理念赋形的技术内核。

 

沈云芳:叶国辉《梅兰芳序曲》的交响化思维及其人文内涵

《梅兰芳序曲》是叶国辉2015年的新作。作品以交响化的思维对传统文化符号与音乐表现手段做出了当代解读。文章综合剖析了其创作手法与艺术表达之间的关系,品嚼其音乐背后的人文内涵。


怀念·追思

梁雷:花从淡处留香远——追忆恩师赵如兰教授

“花从淡处留香远”,这句诗准确地刻画出赵如兰教授一生的为人,以及她为我们每一位学生、友人留下的深爱,令我们无限地思念她。

 

李幼平:永恒的笑容——怀念卞赵如兰先生

作者在中美两种文化、两种语境、两种学术传统的转换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渴望求解的困惑。然而,这一系列的困惑,却在卞赵如兰先生春风般的微笑中顷刻化作乌有!



关于对网络材料引用及期刊文章转载的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