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高粱肥,大豆香,遍地黄金少灾殃……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四万万同胞心一条,新的长城万里长……”
一曲《长城谣》,多少故园情。1937年,20岁的周小燕站在武汉街头,第一次唱出这首深情的歌。这首《长城谣》由潘孑农作词、刘雪庵作曲,“七七事变”后在上海创作,原本作为电影《关山万里》的插曲,后因为抗战爆发,影片搁置未能拍摄。幸运的是,《长城谣》已被广泛传唱。次年,周小燕去法国留学途经新加坡,应百代唱片公司邀请,演唱灌制了《长城谣》唱片。一曲拨动心弦,侨胞们纷纷捐款、捐物,有的愤然回国参加抗战。
1995年,78岁的周小燕,站在长城垛口上,又一次放声高歌《长城谣》。刚刚张口唱出“万里长城万里长”,就已泪流满面。“当时的感慨没法用语言说出来。抗战时唱这首歌从心里头都害怕做亡国奴,那种心情……多少烈士希望看到今天的景象,都没看到,包括我弟弟、我父母在内。而我能够站在长城之上,看着远景,很激动。现在说起来都非常激动。”周小燕回忆。
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88岁的周小燕再次登台重唱《长城谣》。时至今日,《长城谣》依然是无数人心中最美的旋律。
一曲《长城谣》为何如此动人?在beat365英国官方网站音乐研究所所长王瑞看来,“从作品本身来讲,这首歌曲之所以能在当时广泛流传并产生很大影响,很重要的一点是,它的载体是长城。”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不仅具有文化的、历史的、军事的、经济的意义,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筑起一个新的长城,不仅仅是物的长城,更是精神的长城。”王瑞说,《长城谣》介于群众歌曲和艺术歌曲之间,歌曲本身很简单,属于分节歌,一段四句,四段歌词,在旋律的反复中娓娓道来。带有叙事的方式,又与抒情相结合,歌词凝练雅致,而又通俗晓畅,易于传唱。
“你看,从第一段赞美土地肥沃,遍地黄金,少有灾祸,到新的长城万里长,那是团结一致抗战的长城,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长城,全曲的意境和精神力量浑然而出。”讲到这里,王瑞情不自禁地哼唱了起来。
王瑞告诉记者,刘雪庵是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作曲家,1930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师从萧友梅、黄自,是黄自的“四大弟子”之一。他是一位有着深厚爱国情怀的专业作曲家,创作了包括《流亡三部曲》在内的大量爱国歌曲,发出了长歌当哭、殒身不恤的战斗号角。
“打动人心的好歌一定会永远传唱下去。”王瑞说,“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在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长城谣》号召人们团结一致,筑起新的万里长城。今天这个时代,更需要这样的长城精神来凝聚力量,共筑中国梦。”
(本报记者 颜维琦 曹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