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学进
8世纪30年代,唐朝为了防御吐蕃,扶植“乌蛮别种”的南诏合并六诏,统一了洱海地区,建立了以“白蛮”文化为中心的南诏奴隶制政权。一千多年以来,这个自称为“白”的民族,依然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洱海的怀抱中,与云南其它各民族相互交流,共同生活。因为与汉族在文化上长期的密切交流,南诏、大理国白族大量吸收了中原汉文化,使得绝大部分白族人虽然操本族语言,但通用汉语文。
白族的民间音乐主要可以分为民间歌曲、歌舞音乐、器乐、曲艺音乐大本曲音乐和戏曲吹吹腔音乐。由于和其他民族长期交往,在音乐文化上相互交流融合,形成了密切联系,因此有些民歌在白族民间音乐语言的基础上,逐渐吸收融化了其他民族比如彝、普米族的民间音乐成分,从而形成了具有两个民族音乐特点的歌调;特别是由于白族与汉族长期相处,有些汉族民歌在白族人民中也广为流传。而鲜明地保持白族民间传统音乐特点的民歌称“白儿祜”,意为白曲,类似山歌。其歌词结构称为流传甚广的“山花体”,即“三七一五”(前三句七言、后一句五言)的格律诗。在此基础上,通常会呈现出两个段落的8句(第1句是衬词)或7句结构。8句歌词字数为两段“三七一五”,7句歌词字数为“二七一五”加上“三七一五”。与歌词结构配合,旋律也由两个乐段构成,第2段是第1段的变化重复。大理的白族调用真假声结合,分男女腔,女腔第1、5句唱词最后一字的行腔往往落在颤音上;剑川白族调用真声,曲调质朴、旋律起伏大,用龙头三弦伴奏,自弹自唱,兼有叙事和抒情的特点,所以也可作为说唱曲调使用。
秦汉至南北朝,白族先民已将歌、舞、乐三者融为一体,比如音乐、舞蹈相结合的踏歌。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歌舞音乐尤其体现出白族文化与中原汉族文化的交流源远流长。南诏有名的《狮子舞》,在唐朝时传入中原。唐王朝曾向南诏王赠送过“龟兹乐”和“胡部乐”。唐贞观年间,南诏王曾组织庞大的乐舞队,赴长安向唐皇室进献歌舞,演出《南诏奉圣乐》,后在唐朝宫廷里被列为唐代音乐14部之一。而白族从汉族输入的舞蹈有耍马舞、耍狮耍龙舞、耍麒麟舞、耍鹤舞、渔樵耕读舞、霸王鞭舞、鹿鹤同春舞、八角鼓舞、兵器舞等不同舞种。
流传至今的白族歌舞音乐都比较欢快热烈,居住在山区中的白族有非常丰富的舞蹈种类。怒江德勒墨白族青年妇女中流行鸟兽类舞蹈,无歌相伴,以步伐为节奏,以双手和身段的变化模仿鸟兽牲畜动作及人们采集等劳动的动作。洱源西山的踏歌动作以步伐进退为主,时有沉腰弯膝;而鹤庆西山的踏歌动作丰富,并有乐器伴奏,气势恢宏。巫舞又称跳神舞,由巫师驱邪治病时表演,道具不同、舞法各异。踩牛舞的主要表演者两人合耍一牛,其它众人模拟犁耕的动作,人物之间有对白插科打诨,并有唢呐伴奏,把歌、舞、白、唱融为一体,具有了戏剧的雏形。
白族的民间传统节日如春节、三月街(农历三月15-20日)、绕三灵(农历4月23-25日)、火把节(农历6月25日)、石宝山歌会(农历8月1-7日)、耍海会(农历8月8日)都是民间歌舞的盛会。“三月街”又名“祭观音街”“观音街”、“观音市”,是白族最盛大的节日和街期,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每年农历3月15到20日在大理城西点苍山举行。这个节日的起源与宗教有关。在唐代南诏时期,大理地区盛行佛教,民间相传观音菩萨于这一日征服恶鬼罗刹,开辟了大理坝子,白族人民便年年相聚、焚香祭祀、从事佛事,后来逐渐演变成一年一度的街期。到明清时,这个节日已成为白族以及附近的汉、彝、纳西、藏、僳僳、回等族人民届时都会纷纷盛装参加的滇西民族市场,是物资交流和民族体育文艺大会。三月街期间不少年轻男女相约谈情,并表演传统的民族文娱体育节目,其中以流传久远的赛马活动最为引人入胜。
(作者杨学进系beat365英国官方网站教授,beat365英国官方网站教师甘芳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