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8日晚,《音乐工程系2015届毕业生音乐会》在贺绿汀音乐厅圆满落下帷幕。
毕业生们在经历作品创作、论文答辩、作品排练之后,终于迎来了他们期待已久的毕业音乐会。而为这场音乐会出动的,却不仅仅是毕业生,而是全系上下大多数的师生乃至对相关课题感兴趣的校外人士。
6月8日一早,音响组、技术组的同学们就推着平板车、搬着大大小小的箱子往返于图书馆楼与贺绿汀音乐厅开始了装台工作。与此同时,钢琴校音师、灯光师都开始了演出前的准备。12时30分起便是紧张的走台和联排,老师们一边协助组织一边给出了最后的演出建议,调整了扩声、灯光、换场方式等细节。
很快便到了上海夏季华灯初上的19时,贺绿汀音乐厅外早已聚集了为数众多的专家和乐迷。进入音乐厅,首先映入他们眼帘的就是两个交互声音装置——范栋杰的《看到的不一定是听到的》与徐笛潇的《soundSpace》。酷炫的外观、新奇的声音、独特的互动体验都让参与者在就坐前就感受到,这是一场与众不同的音乐会。
19点15分,场灯暗了下来,音箱中传出了交响乐队的演奏声。然而舞台上并没有一件乐器,令人顿生“穿越”之感。这是杨启翔的《魔之国》,全部使用虚拟乐器制作,并通过后期混音模拟真实乐队音响,不仅在作曲上给人身临其境的大片感,也在音乐制作上给人置身交响乐队演奏厅的真实感。
在陈强斌教授的简短发言之后,真正的乐手上场了。9人的乐队奏响的是尹纯情的《当答案尚在雾霾中》。这首讲述历史的歌曲在听觉上也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虽然是一个不到7分钟的独立作品,却让人感到像是一出宏大音乐剧的片段。
随后是陶引航的《幻》。这首充满现代气息的钢琴、打击乐、电子音乐与现代舞组成的作品一下子把人带回了现代五光十色的城市,仿佛道出了现代人在经历一次次不安彷徨后,依然期望光亮穿过黑暗,带来希望的心情。
周东《蚕食》是一首为琵琶、交互电子音乐与视频而作的新媒体作品,肢体表演者的动作影响着电子声部的进行,而台下操作计算机、效果器的“演奏者”也使琵琶、电子、视频融为一体。然而这一切并不只有技术上的意义,它们也共同体现了因果循环的禅意和一种试图打破循环的强烈情绪。
李趫屹的《归吾》则带领我们来到一片宽广的原野——她同时使用了蒙古族的人声、印度的西塔琴以及各种具有亚洲民族特色的打击乐,并用电贝司、大贝司、套鼓和电子音乐将它们置于统一的声音环境。作品描写的是人的梦魇,以织体疏密和织体交叉形成了多重梦境一般复杂的听感。
一阵原野的风吹过之后,灯光聚焦在了钢琴一点。洪敏懿的《味》是一首为钢琴和电子音乐而作的作品,简洁而不简单。音块、节奏型、人造的环境声以及恰到好处的留白,如同从舌尖扩散的味觉,很久以后再度尝到,又能忆起当时的情景。
从换场的时间就知道,苑迪萌的《夏至》也是一个编制不小的作品。这是一首运用了人声、电声乐队、弦乐与电子音乐的歌曲,作者挑战了常见的青春歌曲,却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受。细腻的情感、细致的编曲都让人感受到了真正的青春情怀。
之后陆慈娴的《Sacenme Subhūte》则又是一首充满实验性的作品,使用了昆曲女高音、声音表演和经过电子处理的朗诵这几种不寻常的人声,以及钢琴、手风琴的大量非常规演奏法,电子部分还加入了白噪音等不常用于严肃音乐的素材,结合现代混音技术营造出神秘、空灵的氛围。作品表达了对朗诵中出现的“何以故?须菩提”经文原文的思考。
徐笛潇的《日月》为大提琴和实时声音处理而作,现场演奏的大提琴经过实时处理后与预制音频素材形成多重空间。寂寥而四处飘散的大提琴声像是一位孤独的观测者,日日夜夜,洞悉了宇宙的变幻。
李趫屹的《染》也是一首为钢琴与电子音乐而作的作品,由简单的单音层层叠加,到最后迸发出惊人的爆发力,表现出了不同于其它单乐器电子音乐作品的独特个性。
最后则是周怡婷的电子舞曲《Make Some Noise》。强烈的节奏、洗练的旋律、性感的舞步和动感的视觉效果,配以色彩斑斓的灯光,让人在种种思考之后,感受片刻纯粹的狂欢。然而这首电子舞曲依然别具匠心,作者在声音处理、声部对位、段落安排等各方面都有着独特的安排。不论是何种曲风,作品都可以跳出刻板印象,创造新的可能。
音乐会结束了,音工系的师生们却没有停下来。作者们已经开始了对这次演出的反思,指导老师也纷纷给出了进一步的修改意见;音响组、技术组的同学们则开始了拆卸设备、清理场地的辛勤工作……毕业生们在音乐会成功举办后,也心怀梦想,不停地向着下一个目标飞奔而去。(2015届毕业生周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