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晚,北楼报告厅内济济一堂,来自各系的师生都迫不及待地想一睹来自内蒙古艺术学院的“NMY马头琴乐团”和“天籁组合”带来的蒙古长调与呼麦表演。
音乐会一开始,50多人的表演团队集体着蒙古族节日盛装,在蒙古国青年指挥家拉布哈苏荣的指挥下表演了《圣主成吉思汗》,这首曲子是内蒙古长调民歌的经典之作,曲调庄重,歌唱辉煌,充分表现了草原文化精神中勇于进取的英雄理念。
紧接着,NMY马头琴乐队演奏了《天边》和《灵舞》。前者琴声舒缓悠扬,像是从遥远的天边飘来,将观众的心带向远方,带到了茫茫的草原。后者则是一首新创作的马头琴曲,乐曲运用了萨满舞蹈的音乐元素,向观众表达的是草原人民为了驱逐妖魔,祈求平安的舞蹈场景。现场观众表示,这股音乐的力量激起了大家灵魂深处的震撼。
蒙古族青年长调歌手金君,在马头琴的伴奏下,演唱了呼伦贝尔长调民歌《辽阔的草原》和锡林郭勒长调民歌《褐色的鹰》。在悠扬动听的琴声中,演唱者一袭长裙,婉转的长调从她们口中汩汩流出,听之宛如天籁。
如果说蒙古族长调是草原的语言,那么蒙古族呼麦就是来自草原的敬意。“呼麦”是蒙古族人创造的一种神奇的歌唱艺术:一个歌手纯粹用自己的发声器官,让声音从喉底里发出来,通过不同的技巧,可以同时唱出两个声部,十分奇妙。麦拉苏和其乐格尔两位蒙古族呼麦歌手登台,与乐队合演了一曲《雪原嘶鸣》。歌曲表现的是在冬季的草原,雪灾给牲灵带来的饥饿的痛苦与嘶鸣,呼麦演唱家用呼麦的语言,向观众抒发他内心的悲伤与挣扎。作曲家巧妙运用作曲手法与技巧,除了展现多种呼麦的演唱方法外,更使呼麦与马头琴互相交融、浑然一体。
青年马头琴演奏家,现任内蒙古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的额尔敦毕力格为大家带来了根据其自身经历,有感而发所创作的马头琴狂想曲——《一百零八转经筒》。时而低回婉转时而粗犷激昂的的琴音,将观众带入了寺院,当108个转经筒转动起来时,僧人们手拿经书开始吟诵佛经的情景跃然眼前。马头琴乐团的协奏使作品更具张力和感染力。
来自内蒙古艺术学院呼麦马头琴班、潮尔传承班的7位青年蒙古族小伙组成的“天籁呼麦组合”一登台就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他们曾于2014年7月中国呼麦大赛中荣获“优秀传承奖”的殊荣,并在国际呼麦比赛中荣获“组合类二等奖”。今天他们为观众带来了男声长调《丰尾的枣红马》、马头琴四重奏《阿拉腾格日勒》和呼麦组合《苏力德》以及图瓦民歌《Eki attar》。表演节奏明快、韵律十足又富于变化,和声运用得复杂多变,复调对位则手法严谨。
马头琴合奏《敖木古楞》是指挥家拉布哈苏荣为乐团量身打造的一部新作品。乐曲融入了蒙古民族民间音乐舞蹈的节奏和旋律特点,充分表现了青年人充满自信与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积极进取的精神与勇闯世界的胆识。此后的《杭格乐》则是打击乐与马头琴的协作,两者交相呼应,展现了大自然电闪雷鸣的壮观气魄。慢板舒缓深远,快板张力十足,刻画了牧民与狂风暴雨抗争、适应、谐和、共存的生活场景。长调、呼麦与乐队合演的《吉祥草原》展现了草原祥和、辽阔的美丽景色。
当马头琴合奏《黑木日》表演结束时,观众掌声如潮,但一瞬间指挥棒重新一挥,马头琴声又再一次更加激昂的响起,原来表演并未结束!蒙古族人民热爱他们赖以生存的草原,他们用琴声呼吁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草绿水美的家园。音乐更加奔放自由,演奏者们一同随着音乐挥舞摆动,明快激昂的节奏甚至带动了台下的观众。在一声整齐的弦音后,演出终于落下了帷幕,台下略微停顿后立刻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本场演出是内蒙古艺术学院“草原天籁”巡演的第三场,它进一步加强了beat365官网与内蒙古艺术学院两校之间艺术教育互动和交流,增进了师生们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激发了广大师生们学习研究中华民族优秀艺术的积极性与热情。
(两院师生合影)
(乐团指挥:拉布哈苏荣(蒙古国))
(表演潮林哆(长调、呼麦与马头琴乐团):《圣主成吉思汗》)
(NMY马头琴乐团演奏《天边》与《灵舞》)
(女声长调:金君演唱《辽阔的草原》)
(呼麦表演 《雪原嘶鸣》)
(天籁组合表演)
(青年演奏家额尔敦毕力格演奏马头琴狂想曲《一八零八转经筒》)
(长调、呼麦与马头琴乐队 表演《吉祥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