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艺术》(beat365英国官方网站学报)2014年第4期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04-29浏览次数:4558

历史·传统


陈聆群: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在beat365英国官方网站

该文据作者2004年在杭州召开的中国音乐史学会第八届年会上的发言重新整理。

 

乔建中:传古与创新——当代筝乐刍议

中国筝乐艺术要想再迈出一大步,必须从两个方面做起。即一方面是“传古”或曰“返本”,一方面是“创新”或曰“开新”。“传古”“返本”是为了保住筝乐悠久而丰厚的民间传统,“创新”“开新”是为了为筝乐开辟一片新天地,构建一个新的发展格局。

 

居其宏: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史研究方法论述要

史料甄别方法与运用技巧、突出重点与带动全局、对象解析与方法运用、以史带论与史论结合、主体在场与主体隐身、“三维结合”方法论等,是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史研究的重点。

 

郭树荟:历史遗音:在寻找与过程之间——《江南礼俗下的十番锣鼓实地考察研究论文集》叙说

十番锣鼓的兴衰变迁已悄然在日常生活中的常态中处于边缘,失去了强大的社会生活支撑,乐种的存活显然艰难。在当下的江南若干区域与现象中,十番锣鼓的仪式功能、音乐表述产生了哪些变化?民间音乐自身的传承方式如何变迁?

 

杨晓琴:威尔第歌剧中的现实主义特征

文章以威尔第的歌剧为例,从题材的现代性、悲喜剧的反讽及音乐技法的革新等三个方面论证了现实主义特征的具体体现。并得出结论,现实主义作为一种音乐风格,虽不是这个时代的主流,却真实地存在于部分作曲家的作品之中。

 

分析·研究

钱仁平:“主题-动机”式1/4音作曲技法——以哈巴《第十四弦乐四重奏》为例

哈巴以半音化和声语言为基础,使用音程等分的方式将1/4音融入《第十四弦乐四重奏》,作品从核心音程的内涵、各乐章主题的构建以及核心音程的贯穿发展三方面,都呈现出半音化体系特征下包含1/4音的“主题-动机”式发展。

 

梁红旗:索菲亚·古拜杜林娜音乐作品中的数列研究

俄罗斯作曲家索菲亚·古拜杜林娜在其音乐作品中,为表现音乐内容而使用各种作曲技法的创作理念,使其使用了大量的现代作曲技法。她广泛使用节奏处理技术与节奏形态,她的节奏概念不仅包括有声的部分,而且包括无声的部分。


李小诺  于佳:绝对音高能力的形成及特征——以beat365英国官方网站在校生大样本测试数据分析为例

该研究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测试数据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检验,对绝对音高能力与语言环境、早期音乐教育等的关系予以验证;利用大样本数据分析检验了黑/白键效应及其形成原因、不同八度位置的正确率、半音误差等音高辨识的特征;并对音高“知觉磁铁”的假说提出新的证据。

 

科瑞勒斯著   王旭青译:新音乐分析中的音乐修辞与音乐姿态

帕特里克·麦克科瑞勒斯的专题讲座《新音乐分析中的音乐修辞与音乐姿态》阐述了音乐修辞、音乐姿态术语在音乐理论中的广泛应用,并以布列兹的《精雕细琢》、马里奥·达维多夫斯基的电子练习曲(No.1)来阐述音乐修辞与姿态理论在新音乐分析中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赖菁菁:音乐姿态研究——跨学科音乐分析的新趋向

文章阐述了“音乐姿态”的研究现状,从身体和音响两种姿态出发,观察音乐姿态在表演、聆听和音响分析中的构建方式和具体研究方法,进而探讨音乐姿态对于音乐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许志斌:申克理论的启示:调性语言的时空组织思维特征

申克理论和传统音乐分析的其他理论所共同揭示出的传统调性语言的时空组织思维特征无疑是空间化的、线性的、多声而单维的、 非自洽的和封闭性的。

 

徐越北:音乐符号学视域下的《电子音诗》——以纳蒂埃三重分析法浅析瓦雷兹代表作品为例

该文尝试运用音乐符号学的基本原理和纳氏的三重分析法技术,以现当代音乐巨匠瓦雷兹代表性的电子音乐作品为研究对象,进行初步的分析阐释,以期用一种新的方法从另一视角来解读这一伟大作品。

 

唐俊乔 肖武雄: 基于竹笛演奏柱式和弦的探秘

竹笛能演奏柱式和弦吗?包含演奏家在内的绝大多数业界人士都会说:不能!如果不能,那么西洋长笛为什么能,蒙古族艺人为什么能演唱“呼麦”?同样是气鸣激振乐器,它们能演奏,竹笛没有理由不可以演奏。

 

葛晓明 郑刚:李斯特《b小调第二叙事曲》音乐分析

李斯特《b小调第二叙事曲》以三部性结构来叙述古希腊神话海洛与利安德尔的悲剧爱情故事,文章以呈示部基于小二度移调、中部嵌入新主题以及再现部统一于同名大调等特点为纲对该作品的结构过程进行探究,揭示其结构特点、理解其音乐。

 

颜 咏:舒伯特钢琴奏鸣曲写作中“展开的普遍化存在”?

作者提出了舒伯特钢琴奏鸣曲写作中“展开的普遍化存在”的显著特点,指出舒伯特将丰富的个人情感融入到古典奏鸣曲式的框架中,是浪漫派音乐重视情感抒发的必然结果。

 

檀革胜:“生长”与“生成”——郭祖荣《第十八交响曲》研究?

作曲家郭祖荣将万物自然生长规律引入乐曲创作中来。作为一个生命体,《第十八交响曲》也建立在“种子”基础上,一方面依靠“种子”(或曰主导动机)的贯穿性和自身发展态势所产生的动力,一方面依靠整体结构自身的动力,从而生成整体乐曲。

 

开拓·创新

——优秀博士论文选登

刘丹霓:激进者达尔豪斯——论达尔豪斯音乐史学研究的历史创新与当下生命

针对近几十年西方学界对德国学者卡尔·达尔豪斯所谓“保守倾向”的评价和指责,通过考察其对音乐史学原理的思考和音乐史学方法的运用,作者试图指出和凸显其学术研究中“激进”的一面,并表明这位活跃于20世纪后半叶的学者在当今的学术生态下依然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黄祖平:古拜杜林娜《领悟》之九的“音乐机理”

文章通过对《领悟》第九乐章的分析,揭示作曲家在音高、音色、结构、节奏运用方面的特点,以此解开该时期作曲家观念及技法复合的新途径。诠释《领悟》之意,传达作品中音乐家与诗人的时空对话及他们不同的艺术观。

 

  畅:蔡元定十八律四题

围绕目前学界对于蔡元定十八律共同关注的四个问题:十八律可否旋宫;十八律是否为京房六十律的一部分;十八律是否来源于荀勖笛律;不用黄钟正律清声是否为十八律的缺陷,作者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参与讨论。

 

杨成秀:礼乐相须为用:北宋吉礼用乐变迁中的礼乐观念

唐至北宋时期,吉礼三祀中体现祭祀等级的环节逐渐增多,在此过程中,北宋时期在用乐上进一步加强了三祀制度中等级化、差异化方面与礼的同步性。宋仁宗皇祐改乐则进一步例证了礼制对雅乐改制的直接影响。

**************************

关冰阳:共生之路——首届国际萨满艺术研讨会述评

在整体性思维观照下,以民族志个案为方法有助于从音乐文化视角切入去比较与理解世界上的诸种文明,并为它们的多元共生提供参考路径。首届国际萨满艺术研讨会基于这一思路,对民族/国家/区域之间萨满艺术的比较联系,研究萨满艺术的方法与模式等问题进行了研讨与展望。

 

谭冰若先生生平

《音乐艺术》2014年1~4期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