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传统
居其宏: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史研究的多元史观与普适性原则
在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史研究中,音乐史家持有不同史观,且各有其自己所遵循的研究原则。然而,多元时代不同音乐史观的多元并存,仍有某些普适性研究原则存在,这就是对象第一性原则、史料第一性原则、史实第一性原则、研究第一性原则、秉笔直书原则。
李 岩:广学流慈——曾志忞史料殆尽之欤?
文章以新史料为据,勾勒出曾志忞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作者在辨析的基础上,利用全息性历史讯息,以多种立场、不同角度及诸样方法,在“既不想象,也不联想”的前提下解读曾志忞,使这一历史人物,既鲜活灵动,又平实可信。
王洪军:当先秦琴之文献遇上实物奈之何
王国维的 “二重证据法”具有很高的理论和方法论意义,可当我们将解读先秦琴之文献所得结论与出土的被命名为“琴”之实物实情进行比照时,无论在“分布范围”“普及程度”还是“音乐表现”等方面,二者都难以相互印证。面对此奈之何?
丁卫萍:陆华柏在音乐教育方面的贡献
文章简要梳理陆华柏的音乐教育生涯,总结出陆华柏的一生是以音乐教育为中心,将音乐创作、音乐理论研究、音乐会实践等与之相结合;陆华柏重视师范音乐教育,为我国学校专业音乐教育和师范音乐教育做出了贡献。
赵文怡:同源异流还是异源同流?——苏南地区十番鼓乐历史源流探微
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思考苏南地区十番鼓与十番锣鼓两者到底是同源异流还是异源合流,并通过苏南地区十番鼓与十番锣鼓乐器组合的差异类比、二者在堂名组织中乐人身份的差异及堂名组成的不同来源等方面尝试解读这一问题。
刘丽娟:“声腔化”道路求索至美——论闵惠芬二胡演奏艺术
文章聚焦二胡演奏家闵惠芬“声腔化”演奏问题,梳理了“声腔化”理论脉络与分期,并通过实例观察闵惠芬追求器乐演奏“声腔化”的技巧,以演奏者的视角去审视和思考其“声腔化”道路的成功探索及其由此带给我们的启示。
思维·观念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资助项目及全国高校社科期刊评优特色栏目)
赵维平:我国东方音乐的研究现状及学科建设的思考
文章全面分析、总结了我国“亚洲音乐”的研究现状,同时对东方音乐研究及该学科的建设提出了思考。
张伯瑜:音乐模式:中国传统音乐“创-演”(Making)的基础
许多中国传统音乐类型是基于一个或几个旋律形态,在此基础上变化发展而成,文章用“模式”一词来代表具有典型意义的旋律形态,传统音乐的音乐制作过程在“材料模式”“规律模式”和“个性风格”三个层面上得以实施。
刘桂腾:“人文关怀”与“救赎思维”——东方学思维中的萨满文化及其仪式音乐研究
既要识得西方对东方文化“人文关怀”的本质,又要走出居高临下对边缘文化进行“救赎”的迷思。如是,东方音乐研究才可能真的是东方的、文化权益人的。
王丹丹:音乐会评论文的形态与境界
音乐会评论文大致有五种写作形态:归纳描述型、聆悟阐释型、分析阅读型、思询质疑型和评判提升型,文章对五种评论文的形态分别进行界定,辅以个案分析,并探讨了音乐会评论文所能达到的五重境界。
张延莉:评弹流派机制研究
在城市化不断加剧的今天,传统和当代的矛盾是世界性的关注话题。文章为探讨评弹在当今的生态问题,以评弹为研究对象,以流派为切入点,结合史料和田野考察所获第一手资料,探讨了评弹流派机制问题。
徐天祥:多元并存 交叉融合——重审“民族音乐学”与“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学科关系
“民族音乐学”与“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是两个来源不同,但正逐步走向交融的学科,二者之间有很多交叉融合,但最终不会完全一致而成为一个学科,也不会分离太远,变成两个截然不同的学科。
分析·研究
贾达群:结构构态之二分性结构
文章通过对各时期及不同风格音乐作品的研析阐释,从总体上归纳概括了二分性结构的特征及定义,探讨了包括传统曲式学在内的二分性结构的基本构态及其构建方法,并在不同结构层级的研究中涉及二分性与三分性结构的交混现象。
郑 中:转换与抽象——新里曼主义音乐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作者通过回顾(里曼理论)、描述(新里曼主义理论)、评价(新里曼主义音乐分析的现状与局限)三个方面,尝试对里曼与新里曼主义的理论与应用进行探究,解析新里曼主义音乐分析在“三和弦转换”以及“两维、三维建模抽象”中展示出的核心理念。
郑 艳:序列音乐作品的封闭性结构形态与结构思维之探究
该文通过三首作品结构形态分析,阐述了回文结构、音区分割的封闭性结构以及超级序列矩阵的形式建构三种不同的封闭性结构形态,进一步审视了序列音乐的结构思维,提出了序列音乐文本的建构体现出“过程的思维”之观点。
华天礽:哈斯效应在音乐实践中的应用
在音乐实践中,乐队的排列及听众的位置,由于哈斯效应的作用,对人的听觉会有重要的影响。观众位于乐队后面的“倒向”,对听众的听觉感受是弊大于利的。在扩声系统的设计中,要注意哈斯效应,用技术手段消除声像不同步及回声干扰。
杨健/黄莺:一生相伴的永恒旋律——亨德尔咏叹调《让我痛哭吧》之版本研究与演绎指南
亨德尔的著名咏叹调《让我痛哭吧》,几乎所有版本的钢琴伴奏谱都存在很多重要疏漏,需要回归原作加以澄清。文章在全面分析梳理历史、乐谱和演绎版本的基础上对演唱这部作品所面临的版本选择和时代风格等常见问题提出了建议。
瞿 枫:以“晚期风格”叩寻威尔第暮年之作——论连续性歌剧《奥赛罗》
文章以《奥赛罗》为例,重点分析威尔第在这部晚期歌剧中如何处理重要的分曲,如何调和传统与现代间的矛盾、结合新旧风格之精华,从而创作出不同于瓦格纳乐剧的意大利连续性歌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