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 ? 聆听音乐的声音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0-03-30浏览次数:2610

世博 ? 聆听音乐的声音
——记2010首届“eARTS”数字音频大赛及系列研讨会开幕仪式

 

     2010年3月28日晚,2010年“首届eARTS数字音频大赛”欢迎晚宴在位于上海市杨浦区的假日皇冠酒店拉开了帷幕。现场气氛热烈,来自国内外各位顶尖音乐人(包括大赛评委谭盾、李泉、张亚东、世博会录音师Nicholas Wollage及eARTS产业品牌特邀音乐工程师Jeffy Thomas先生)、音乐产业高层、以及本次大赛的两方主办方——杨浦区政府、及beat365英国官方网站代表出席了本次晚宴。各位济济一堂,就“数字音频”领域的各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探讨。
     次日,集体评委齐聚本次大赛的主办方之一beat365英国官方网站北楼报告厅,参与了本次大赛的启动仪式。在现场,大赛组委会总监、著名作曲家安栋教授;beat365英国官方网站音乐工程系教授陈强斌相继发表了精彩的开幕致辞讲话。台下来自社会各界的数字音频爱好者、参赛选手济济一堂,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性的一幕。
     在简短的开幕式后,现场各位专业评委相互热情交流,将现场的气氛推至高潮。


      著名音乐制作人张亚东说过“从未有过一个时代像现在这样,人们那么需要音乐,音乐也充斥在你的生活的周围”。只是事实证明,当今的音乐在一切音调的重组之后,似乎也开始失去了方向。我们抱怨的耳膜开始随着时代的节奏而焦躁不安。
圣人孔子就曾在35岁那年,偶然听到“韶乐”,使他竟然三个月不知道肉的滋味。由此可见音乐对人类灵魂的净化。然而,现代社会的金属质感已经过多的渗入了音乐的领地,那些自然的声响似乎开始与我们渐行渐远。
      而当音乐遇到现代数字科技,一切突然不同了。就像一位音乐的旅行者一般,在全世界都兜兜转转了一大圈之后,回到原点,突然发现,还是最初的那样一股气味最为接近所谓“本真”。
      2010年首届“eARTS”数字音频大赛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下催生而来的文化产物。包括北京奥运会作曲、著名音乐人安栋,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金像奖获得者、著名音乐人谭盾等等音乐人都一起参与和投入到了这次活动中。这次活动可以在2010上海世博会前夕,给中国音乐一个与世界交流的机会,更是一个让音乐与数字技术更好的融合,回归音乐本身的巨大契机。
      众所周知,随着现代高科技的飞速发展,旧有的商业体系遭遇了摧枯拉朽般的颠覆,推动这场变革的力量正是音乐的消费者们。
      中国正在成为数字音乐的一个未来实验场。在盗版CD与盗版MP3盛行的中国市场,传统唱片公司遭受到了更为残酷的挤压。不过,一些新型独立唱片公司却反而在新生的数字音乐革命中发现了自己的生存空间,这样一个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所谓“音乐科技”已渐渐步入“平常百姓家”。随处可闻的各色DIY手机彩铃、个人歌曲编录制作、卡拉ok的普及,都使得大众对于“音乐”与“科技”二者都有了全新的理解。而在学术界,利用电子手段制作的“音乐观”也早已没有上世纪那么神秘莫测了——伴随着各色大众音乐软件的降价、使用群体门槛的降低、受众群的增加,这一切的一切都不仅对流行音乐,甚至对所有“音乐”形式的创作和音乐的普及都将起到巨大的帮助和推进。
     在这个时代,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排斥或惧怕这个新生技术,确切地说,数字音频不仅是一种潮流,更是提供给音乐专业人士、爱乐大众的更大灵感保存空间。 
     回顾2008年北京奥运会,再聚焦2010年上海世博会,这些世界性的顶尖盛世都离不开数字音频及相关顶级音乐设备的使用。只是如何更人性化、更透彻、更广泛地将所有技术运用到我们的文化产业领域,则都是所有国内音乐人都面临的考验和问题。
     1. 
数字音乐为音乐松绑——全新商业运营模式时代的到来
  在无线和网络平台统治的未来音乐世界,传统唱片公司如何重新寻找和建立一种全新的商业运营模式?
  苹果公司CEO史蒂夫·乔布斯是一个音乐迷,他钟爱鲍勃·迪伦(Bob Dylan)和甲壳虫乐队(Beatles)。长久以来,这个特立独行的CEO都是一个坚定的音乐数字版权的维护者,要知道,全球超过50%的正版付费音乐来自于乔布斯一手创建的iTunes在线音乐商店。不过,最近,史蒂夫·乔布斯的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弯,从一个数字版权的“捍卫者”摇身一变成为“用户维权者”,热切呼吁音乐唱片公司应该放弃对数字音乐的版权保护。2007年2月初,乔布斯在网站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数字音乐的思考》的文章,其焦点就在讨论是否需要终结音乐DRM (数字版权管理,防止用户复制的反盗版技术)。文中透露了一些有趣的数字,说明了反盗版技术对于用户而言是多么的脆弱! 因为截至2006年年底,苹果公司共卖出了9000万部iPod,在iTunes上则卖出了20亿首歌,平均每部iPod的拥有者只从iTunes上买了22首歌。而目前最受欢迎的iPod至少可以装1000首歌,这也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在这些iPod使用者所听的歌曲中,正版音乐只占了不到3%的可怜比例。其实,最大的盗版源正是音乐公司得以维系生命之本的CD唱片,人们可以很轻松方便地利用软件将歌曲从CD转到电脑里。很显然,放弃使用DRM的做法会对所有人——唱片公司、音乐终端销售商、在线音乐分销商——都有不少的好处。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唱片公司而言,他们需要更勇敢地面对并且尝试新型音乐发售模式。
  的确,大型唱片公司固守传统商业模式坐享丰厚利润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返。在盗版、互联网免费下载音乐的双重夹击之下,唱片公司不得不面临严峻的唱片销售急剧下降的趋势。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全球CD销售量相比前年下降15%,而进入2007年1月,CD的销量同期下降了20%。
  但有趣的是,与之相对应的“数字音乐”收入却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势头。国际唱片工业协会公布统计报告显示,2006年,全球数字音乐市场的营业额再次翻了一番,突破了20亿美元,也就是占据音乐市场营业总额的10%。而在之前的一年,全球数字音乐的销量更是惊人地翻了3番,销售额从2004年的3.8亿美元增至11亿美元。而更可观的是,从目前起至2010年,全球音乐市场中,数字音乐所占市场份额有望扩展到25%!
  控制了世界市场70%以上CD、磁带销量的四大唱片公司—环球音乐集团、索尼博德曼音乐娱乐、华纳音乐集团、百代音乐,都已经感受到了这场暴风雨的猛烈。现在,电信运营商、存储技术公司、互联网公司,这些曾经似乎与音乐不搭界的IT公司开始进入四大唱片公司的合作名单,他们开始尝试在各种发行平台上进行包括音频、视频在内的各种形态的音乐产品的版权销售。
      首先采取行动的,是华纳音乐和索尼博德曼娱乐,两家公司于去年宣布共同注资专注于提供“音乐数字发行技术”服务的传媒技术有限公司。华纳音乐负责数字战略及业务发展的高级副总裁表示“两大唱片公司与技术商的合作,表明了音乐行业态度的积极转变,投资技术公司,有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用户的消费体验,从而给他们提供满意的内容。”
  据介绍,这个新兴的公司已在日本成为了最大的手机软件生产商,并且与西班牙等国家的电信运营商有广泛合作。公司目前有400多人的研发队伍,研发的“手机整曲下载”文件大小相当于普通MP3文件的1/4,但收听质量却可以达到与iPod一样的音质效果。
  是的,到了传统唱片公司痛下决心做出选择的时候了。长久以来,唱片工业一直将自己的商业模式建立在繁琐复杂的“版权交易”之上,在席卷而来的“数字技术革命”面前,他们谨慎地试图坚守陈腐的商业领地,但现实却是残酷的——互联网以及数码产品技术对音乐产业旧有的商业体系,无论是从内容制作还是到商业模式,都产生了摧枯拉朽般的革命性颠覆。
  音乐行业能找到下一个“诺亚方舟”吗?在线音乐销售以及电信运营商的无线音乐服务,在网络盗版的打击之下,还能不能成为传统音乐工业的白衣骑士?在无线和网络平台统治的未来音乐世界,传统唱片公司究竟如何抛掉旧有的躯壳与僵化的惯性思维,重新寻找和建立一种全新的商业运营模式?
      2. 
数字音乐——唱片业下一个“圣杯”
  国际唱片工业协会主席兼CEO约翰·肯尼迪对唱片工业有个形象的比喻——“唱片公司就是一个以很大比例投资音乐的投资商。各个国家的市场不同,唱片工业15%--20%的收入用于发现有天分、有潜力的艺人,另有大笔资金投入培养、包装、推广这些艺人的工作。在这些艺人中,可能只有极少一部分将会取得成功,而正是这为数不多的成功艺人在支撑着这庞大的投资活动。我将它称为‘投资的良性循环’。在产业链条上扮演不同角色的各种公司都受益于这种良性循环,它们包括唱片公司、新艺人、音乐零售商、广播电台、电视电影公司等。但是这种良性循环却是建立在一个非常简单的前提条件之下,就是,音乐是被正式授权并为之支付费用的。这就是整个行业的商业模式的核心,也正是音乐公司试图保护的概念。”
  不过,肯尼迪所描述的这一传统音乐产业链条如今已是今非昔比了。索尼博德曼娱乐公司全球数字商务总裁托马斯认为,在互联网和无线技术的双重冲击下,音乐市场正在向一个“窗口式”的市场发展。正如电影工业一样,电影先在影院播放,接着发行DVD,再进入到有线电视,不同窗口之间的发行间隔时间越来越短,音乐工业也是如此——艺人先发行CD,接着在网上卖歌,甚至同时在手机上销售音乐。音乐公司的经纪人苦苦地在各种复杂的版税合同之间挣扎。一方面,音乐公司不得不想尽办法,从“音乐”内容以及艺人身上压榨出更多的利润。如今很多艺人在和唱片公司签约时,不得不答应要将其现场演唱会及相关衍生产品的收入上交给唱片公司。此外,在如Youtube之类的用户自制内容的网站上,音乐公司也试图能从用户个人的广告收入中分得一杯羹。另一方面,音乐播放器的制造商也必须向大型唱片公司缴纳音乐版税以获得正版音乐的授权。
  传统唱片公司已经开始品尝到“数字音乐”这枚青苹果的味道。今天,全球40多个国家共有500家合法的在线音乐服务提供商。2006年,唱片公司的数字音乐销售从2005年的占总销售额的5.5%增长到10%,达到约200万美元的规模。肯尼迪所谓的“圣杯”,其实就是“数字音乐”这一个能重新为音乐行业带来足以弥补、甚至超越传统CD销售收入新来源的新兴行业!
      3. 
数字音频技术的文化含义以及商业价值
      从音乐层面出发,考虑兼顾“传承传统音乐”与“增加现代性”都必不可少。
      1995年时,魔岩唱片为当时还在世的台湾阿美族歌王郭英男做了一张专辑,名为《跨越黄色地球》。为了制作这张专辑,魔岩找了世界各地的制作人,每人做一首歌。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郭英男唱的“老人饮酒歌”,但大家一定都听过后来被悉尼奥运会用作宣传短片主题曲的德国“Enigma谜”乐团的“返璞归真”,那里面撷取了“老人饮酒歌”中近二分之一的原音。这个事情后来还引爆了世界性原住民音乐著作及权益的争议话题。有意思的是,那时老人年岁已大,唱不动了,我们拿到的是他之前在山上小屋里录下的一段一分钟不到的演唱。当时电脑技术还不够发达,所以我用了2个月时间,把这个歌剪成碎片,把他唱的音一个一个分离出来,再把这些音一个一个重新组合,拼成新的旋律。这是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感觉可以重组它的DNA。虽然你不能绝对改变它,但是可以调整它的旋律、节奏、气息,可以赋予音乐新的生命。而今天,使用电脑软件,音乐人已经完全可以轻松地将音乐的元素抽离重组。可见,科技的进步也在协助音乐人保护原生态音乐。
      如今,数字音频的运用甚至涵盖到了最注重现场的“音乐剧”领域。前不久引起各界媒体关注的多媒体音乐剧《弘一法师》就是一个最贴切的例子。
      众所周知,音乐剧之成败在于能否留下好听的旋律。李叔同的作品诞生年代久远,单调和平淡的旋律若简单照搬到舞台上,多少会与音乐剧这一现代舞台样式不合拍。出于这种考虑,全剧的音乐总监安栋先生在其中仅仅挑选了李叔同的两部作品。其中最著名的《送别》在全剧中通过不同阵容、唱法、节奏,先后演绎三次;《三宝歌》则在谢幕时,由规模达108人的上海玉佛禅寺梵乐团以及专业合唱团共同唱响。为求得最佳舞台效果,录音棚的录制现场则借助现代技术将其扩大至大剧院,让音乐创作和回放完全熨帖舞台。对玉佛寺晨课、环境声的录制也反复推敲,将把寺庙真实的环境带入大剧院。
      4.数字音乐中国实验场
      (1) 音乐工业的改革
  不可否认,与西方国家成熟的音乐工业相比,中国的产业规模只能堪称“初生婴儿”。据统计,中国大陆的音乐销售收入在全球的音乐市场排名20位,位居亚洲第五,落后于日本、韩国、印度和台湾地区。产业规模不大,生存环境同样恶劣。在中国内地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盗版CD市场,市场上几乎近95%的CD都是盗版。国家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环境尚不完善,而在互联网上,情况更为糟糕。与全球相比,中国的音乐市场是唯一一个还允许MP3音乐搜索存在的国家。
  而数字音乐业务在中国依然困难重重,支付平台、用户已经习惯的免费下载都是瓶颈。
  但庞大的人口基数、快速发展的互联网信息产业以及全球最大的手机用户数,又让我们有理由相信,这里的确是一个潜力还尚未被充分挖掘出来的市场——特别是近年来,四大唱片公司纷纷在中国成立了子公司或者合资公司。各大唱片公司除了进行传统的版权交易、培养本土艺人之外,也开始探索数字音乐产业全新的商业模式!
      如今,四大唱片都已是中国移动无线音乐的俱乐部成员,华纳音乐还和中国联通签署了合作协议,销售彩铃、手机铃声和艺人问候语等产品,它的新媒体高级总裁表示,华纳音乐对中国是一个长期而非短期的投资,华纳主动尝试各种数字音乐的模式。;百代授权百度使用其所有华语歌曲,供网民在百度MP3搜索上免费试听,而百代和百度将通过广告商的赞助进行分成。
  《今日美国》杂志的技术专栏作家凯文马内曾来到中国,他在目睹了国内CD零售店里几乎都在出售盗版CD的情景后却发现,中国的歌手们似乎并没有生存空间而被迫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相反,这些歌手更多的活跃在现场演出、广告代言等各种有品牌厂商赞助的各类活动场所里。因此他断言道:即使盗版横行成为现实,这倒也未必意味着音乐工业会就此灭亡。中国的市场是消费者、音乐公司、非法传播音乐的公司等各种力量正面发生冲突的战场,中国的音乐产业发展将会告诉全球的音乐公司,怎样在一个数字化的时代里挣钱。
      确实,随着“数字音频”时代的到来,唱片公司早已经不再单纯依靠为歌手发行CD唱片来挣钱了,除了歌手的巡演、版权授予、艺人经纪之外,各大“数字娱乐公司”专门为手机制作如手机动画、手机音乐等内容。音乐公司完全可以通过为一小部分人群做音乐。因为,音乐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以及生活态度。“摩登天空”正是我们所熟知的最佳案例。“摩登天空”负责人曾说过“我希望人们提起摩登天空,除了音乐本身,就能立即联想到时尚、前卫、创新等词语。”2005年,摩登天空和苹果公司有联合推出了“摩登天空纪念版”iPod Shuffle系列。此外,摩登天空的M-Plus项目,专门开展与其他品牌的营销推广——“音乐无处不在,可以帮助品牌公司更好的卖产品。”目前摩托罗拉、诺基亚、嘉士伯啤酒等都与摩登天空进行了合作。这种特殊的授权合作成为公司很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不得不说,没有数字音乐,这一切都是空谈。
  太合麦田音乐公司总经理宋柯说到,“对于我们这个行业来讲,原来的那些传统,比如做一首歌CD一定要卖多少钱、一定要有严格的版权保护等等,我觉得这是一个逆流的模式。音乐最终是会被保留下来的,但音乐公司要学会了解人们会以什么样的形式需要音乐,要了解到消费者的体验方式,这样才会有前进的可能性。”因此,在数字音乐领域的尝试,就是主动去拥抱这些新方式,而不是仅仅在不同的渠道上进行版权交易而已。据统计,在太合麦田的年收入中,数字音乐的收入已经过一半,我们可以说,太合麦田早已不再是一家纯粹的音乐属性公司。
      (2)人人玩音乐!
      放眼数字音乐为唱片业带来的巨变,的确令人兴奋,而对于热爱音乐的年轻人,数字音乐时代的到来更是福音。
      不难想象,如今一个能熟练操作电脑、会一点乐器演奏并初通乐理知识的年轻人,对玩数字音频越来越有兴趣。非专业的爱好者们利用个人电脑制作出来的数字音频作品几乎接近零成本,却闪耀着绚丽的创意火花,甚至达到了商业使用的专业标准。
      音乐与科技结合的数字音频降低了大众进入音乐殿堂的门槛——简短的广告音乐、手机网页上经常跳出的FLASH、影视歌曲、舞台音效中无处不存在着数字音频产品。
      数字音频玩家的起步,对于城市的年轻群体,也并非奢侈行为。简陋者,一台配置稍高一点的家用电脑,加上质量高一点的耳机、合成器键盘等附加设备,不会弹钢琴也没有关系,打开软件中的模拟键盘,设置好节奏、情绪等模式,用鼠标点击输入谱号,再存盘回放,不满意随时修改。稍微道地一些者,用高配置的苹果机,玩起来更加流畅。当然,投入几万元或十几万元不等的资金购买一台音频工作站的作法也越来越常见,音乐玩家们甚至把家布置成了像模像样的录音室。据我的调查,在上海的年轻人中,自己制作电子舞曲十分热门,每逢节假日,玩家们每人怀揣光盘相聚一起,边扭动肢体边评头论足,大家不图物质奖励,只为讨个口碑找感觉。同时,更有不少音乐玩家利用这项爱好获得了不小的商业回报——为广告公司制作品牌音乐、设计网络公司FLASH音效、创作影视音乐都不再是“另类”。
      虽然数字音频难以完全替代传统管弦乐队、人声歌唱,但在许多实用音响产品中,以低廉成本与平民门槛的数字音频已成为主流制作手段。去年,世博会征集声音LOGO,在短短数十秒钟的作品中,有的作曲家启用大乐队编制录音,投入成本好几万元,有的则采用数字音频制作,采集的音效甚至更加丰富。众多职业、业余的数字音频玩家,从中找到了生活的乐趣。
      专业界人士曾说,中国“数字音频学科”起步较晚,发展水平低于欧美及日韩,现在看来,并不尽然。
      5. 
数字音乐——大众的选择
      1982年,因为那时的领导李德伦的一句—“要想挣钱,就别来做音乐”的话,架子鼓手周亚平转身离开了中国交响乐团,创办了自己的唱片公司。但2004年之前,他的公司经营一直处于勉强维持的状态。直到2005年,公司旗下艺人庞龙的《两只蝴蝶》在手机彩铃下载上给公司带来了每月300万元的收入。这让周亚平看到了希望——网络可以凭借超过传统媒体数百倍的速度,迅速地推广一首歌,且成本很低。”
      除此之外,数字音乐带来的意外惊喜就更是锦上添花,数字音频的制作手段简单、易懂、非常平民化,一台简单的设备就能使音乐成为大众的音乐——而大众音乐的风向标则反而能使音乐公司更关注于音乐的内容,即音乐的本身。在盗版CD与盗版MP3盛行的中国市场,传统大型唱片公司的生存空间遭受到了更为残酷的挤压,不过,诸如太合麦田、摩登天空等新型独立唱片公司,反而在新的数字音乐革命中发现了自己的机会。也许,正是在这些新生的草根音乐公司身上,隐藏着未来音乐的自由特质。
      综上所述,昨晚的2010首届eARTS数字音频大赛欢迎晚宴为这一活动拉开了帷幕。而我们也相信在世博会中,会有更多的机会去聆听真正的音乐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