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艺术的眼光重温“十七大”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学习体会
作曲系:于明鑫
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社会实践课阶段,我再次认真学习了党的十七大文件。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通过学习,感触颇深,对我有很大鼓舞!
可以说,十七大的宗旨对于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意义和使命。作为当代大学生,无论是学哪门学科,哪个专业,对于学习的态度上都有着共通之处。而对于学习作曲的我,如何在创新中又不忘理论基础的扎实学习,技巧掌握,颇为重要!我有一位同学,几乎每天早上都睡懒觉,因为是大四的,课特别少,而且基本都在下午,可是为了十七大,早早地打开电脑,通过学校的网络电视收看直播,而且坚持看完了。外人不可理解为什么一个艺术生会对“十七大”如此关注,我想着或许就是艺术生文化水准日益提高,与社会日渐融合的最好体现。晚上,宿舍的同学都练琴回来了,正在准备考研的同学们不经意说着说着就聊到十七大了,大家对于新一代领导集体特别满意,尤其对于现在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念都很认同。大家好久没有聊到时政话题了。作为大学生,要不断陶冶人性,健全人格,不仅提高自身的专业艺术素质能力,同时也要紧跟时代,关注社会动向,作为艺术学生,淡泊名利也是我们要追求的一种境界,争做德艺双馨的艺术人。艺术在现在的社会已经不是高贵的名词了,说实在的,学习艺术在未来的社会上很是不好混,前途迷茫啊,但是也不是绝对的。上学是很美好的.在学校没有努力的学习,到社会碰了多少的钉子数都数不过来。人才到处都是,怕的就是没才!真心希望通过我们共同努力,艺术界人才的精神境界也沾染些艺术的气息!
十七大的主题要求“推动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这是新形势下的两大重要目标和任务。科学的发展观,对于艺界来说同样受用。一些艺术专业的学生重视技法训练而忽视理论学习,其实,学生的心态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重实用心理,这种心理还可以从一些艺术院校的教学和其他情况得到确证。首先是师资对比悬殊,一些院校的技法老师往往较多,而理论教师常常不足。前些年,有些院校的理论课甚至还是技法老师代上的。很难想象,专工画画、唱歌、跳舞的老师去讲艺术史或艺术概论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形。还有一种现象反映了理论教学重视不够,比如,邀请老师参加毕业展,一些学生往往只把请柬送给技法老师,理论教师却不在他们的邀请之列。甚至一些教师举办个展,他们也只是邀请自己的“同行”。理论教师的尴尬处境反映了艺术圈存在的某种看法:技法是技法,理论是理论,两不相干。一些专工技法的人认为学理论的人只会纸上谈兵,不懂艺术。然而,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偏见。事实是,一些技法老师也不见得就一定懂艺术,他们并不是每人都有高超的才华,一些人还谈不上是艺术家或是高水平的艺术家;而理论教师虽不司技事,但不代表他没有艺术鉴赏力。很多人没能认识到这一点,致使理论工作遭受歧视。术是用学术来展现的。而面对学术,艺术家一辈子也许要承受孤独的境地。但当学问作为志业的时候,艺术家在人格上是要独立的。我一直认为,艺术是一个“知识型”的行当,即便我们反对“知识论”,这个反对本身也是一种知识分子的态度,它在学术上是有所指的。在今天完全用直觉与“天性”来做艺术肯定是不够的了,所以,我们不要指望天才型艺术家还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奇迹。“作为学问研究的艺术”,它更多的工作是在艺术之外的,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许多学科的交叉打造。在这个前提下,即便一个艺术家一辈子投身于艺术,他也许只能做他终身感兴趣的某一方面的事情,而且还不一定有所作为。所以学问研究是一种更大的风险。在中国,这种研究风险在体制内与体制外都是一样的。人与艺术这个行当的关系来说,艺术是能够比较“高级”地成全人生的。艺术是人认识、体察与思考社会的一个入口,一切的反思最终都会回归到人的身心之中。所以,一开始,人与艺术的关系,也许是艺术的崇高在引领着人生,但之后我们会发现,艺术想告诉我们的并不是崇高本身,艺术不过是让人养育起独立精神的入口之一,是人真正有了独立的判断独立的思想,艺术家才有可能把诸多感悟带进作品。作品不过是艺术家说话的一种方式。所以,人与艺术的关系,最终是凸现人这个主体的。这个时候,艺术并不是一定要去强求的东西,艺术作为一个门类,它是独立的,它也许只是作为我们感悟人生的一个不坏的工具。但我们真正要用好这个工具,或者通过这个工具把人生活明白了,这又是一件一辈子要去躬行的事情了。这又谈何容易呢?
同时,十七大也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寻求发展,那么,我们更应该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社团活动及社会实践,培养、锻炼、提高,思维、口才、沟通、组织等能力,打造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今后走向社会择业、就业、创业夯实基础;在生活中,尊师重教,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严格要求自己,营造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良好风气,做弘扬十七大精神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
大学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行为准则成熟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人生最容易迷茫,信念最容易摇摆不定的时期。因此,作为如今的大学生,如何在这个既充满竞争挑战,又充满机会机遇的社会背景下,展现自我风采,实现人生价值,进而奉献社会是我们追寻的目标,我们要坚信并朝着这一目标前行!无愧于十七大赋予我们的使命!
(本文由
鲲鹏展翅九万里
---------关于毛泽东军事思想相关著作的读后感
(音乐工程系 吴金雄 11061113)
内容提要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军事家和理论家,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者。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长期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与国防斗争的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古代、近代和现代的中外优秀军事理论,尤其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军事理论,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毛泽东军事思想。本文是在阅读了相关毛泽东军事思想著作: 《毛泽东军事思想发展史》,《国外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和《湖湘文化与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之后,从理论联系客观的国外研究成果,再从文化角度着手,对于毛泽东军事思想进行个人观点表述,以达到学习加深理解的目的。
关键词:毛泽东军事思想 红星照耀中国 湖湘文化
不了解毛泽东军事思想,也就不可能了解毛泽东思想,因为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精华。
-----------日本著名学者夫户宽
从小耳濡目染,对于革命历史颇为熟悉,加之父亲曾经是个军人,也更对军事领域多加关注。毛泽东作为一个特殊的标志,在我心目中也经历了多次的重新认识。从一开始的开国领袖,到谈笑风生的诗人,或者是其他一些身份,总是给我一种大气磅礴,那个“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的伟人。
关于毛泽东的各方面研究成果早已成为一片浩瀚汪洋,我却独钟情于其大开大阂,无论在人类历史,战略角度还是具体战术实施上的潇洒和雄伟。这不是一曲赞歌,只是一个没有经历过战争年代的书生的片面之语,胸有百万雄兵的理想寄托,和对伟人的追思。
本文拟从三本著作中找出一定的线索,再辅以毛泽东和三个名将间的点滴以及三次军事生涯的代表作,验证上述著作中对毛泽东思想的点滴。毛泽东是一个成功的伟人,其本身的军事生涯便是一种漫卷诗书的潇洒之气,当然其生活背景中的祖国的疾苦,民众的聊困是如今无法想象的,因而其军事思想本身就是一种救难图存,或者说是中国革命的缩影。
《毛泽东军事思想发展史》,实事求是地阐述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论述了其科学体系、历史地位和现实指导意义,系统地论述了毛泽东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军事家在建军、战争、作战指导、国防建设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这是一本从理论角度描述毛泽东军事思想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以及共和国成立后二十多年的发展及对现今国防理论的影响。从农村革命根据地理论,持久战理论,人民战争理论,现代化战争中运动阵地战结合,到现代化国防体系的建立,验证了中国革命和军队的成长,其中的曲折和牺牲之大,旷古未有。
而有别于《毛泽东军事思想发展史》这本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著作,
援引美国前国防部长助理菲利普·戴维逊1963年所叙的“毛何止是一位游击战士!他是一位伟大的战略家。在本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初期,他在一系列辉煌的游击作战中,把蒋介石及其国民党政府弄得苦恼不堪。十年后,他以游击战和运动战相结合,在中国打败了日本人。40年代后期,他在一系列得心应手的运动战中征服了中国。最后,他的部队在朝鲜阵地战中顶住了美国。哪个领袖能像他这样在这么多的不同类型的冲突中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他是一切战略家中最重实效、最主张批判地接受经验的一个。”
尤其是最后一句,批判地接受经验,我认为是毛泽东军事思想中最值得注意的一点。
从《西江月•井冈山》中“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到《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毛泽东在军事上也失败过,而且是多次险象环生,初有秋收起义,再有五次反围剿,直到人间奇迹万里长征,抗日战争中的窑洞,解放战争中弃延安到生命的最后岁月,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中始终带着这种批判的接受经验这一点,这同样值得我去深思,生活态度中何尝不需要这种精神呢。
《湖湘文化与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这本书则引起了我最大的兴趣,原因无他,文化背景我个人认为始终是凝聚在一个个体血液灵魂中的重要因素,。中国军事思想早就以其精湛的兵法艺术闻名于世,中国历来就有“兵法之国”的美称。中华上下五千年间,“史传浩穰,兵事居半”,在军事思想领域铸就的辉煌成就,是一笔弥足珍贵、丰厚至极的文化遗产。
这本书本身立足点便颇有特色,待翻看其中第四章“近代湖湘军事思想述略”和第五章“毛泽东的家世渊源和师友交往”的名录时候更是恍然大悟,“唯楚有材,于斯为盛”。这句传闻更是言之凿凿,信服。
且看第四章那洋洋洒洒的盛名:
一、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二、曾国藩的治军方略
三、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战争谋略
四、胡林翼的军事思想
五、黄兴武装起义的实践及思想
六、蔡锷的军事教育思想
七、林修梅的军事思想
八、湖湘军事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源泉
胡林翼和林修梅二人我并不是很熟悉,查阅资料后方才得知均是大才,其中胡林翼为清朝中兴名臣,蒋介石特别崇拜胡林翼的军事才能,把曾国藩、胡林翼的治军用兵之道编成《曾胡兵法》,作为黄埔军校学生的必读教材青年时代的毛泽东,阅读了《胡文忠公全集》,也十分钦佩胡林翼的文韬武略和做人为官之道,遂把他当成学习的楷模,把自己的字也改为“润芝”或“润之”。
湖湘出英杰,除了毛泽东之外更有三大元帅彭德怀,贺龙,罗荣桓以及大将粟裕,陈赓等人。毛泽东军事思想从理论落到实践过程中,便很多经由身边诸多大将之手转变为一场场战役的淬炼。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的彭德怀和毛泽东之间的故事颇多曲折,但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变革发展中,彭德怀起着重要的作用,攻遵义,百团大战,“蘑菇战术”拖垮胡宗南,到朝鲜战争的直面强敌。在军事领域上,彭大将军是个勇将更是民族英雄。而粟裕,陈赓这两员虎将为代表的人民解放军更是在解放战争中大放光彩,将毛泽东军事思想中的人民战争理论发扬到极致,淮海战役60万打败蒋军精锐80万,令斯大林大呼奇迹。
我眼中毛泽东军事生涯中的三个代表作,则是四渡赤水的灵动,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果决以及朝鲜战争的坚韧。四渡赤水是毛泽东1960年对来访的沙漠之鼠蒙哥马利自称军事生涯得意之笔,而三大战役的对决更是战略性的决战,在极端艰困条件下出兵朝鲜则是“大不了上山打游击”这样的置之死地而后生。
毛泽东军事思想中的游击战术“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是毛泽东积极防御战略的思想基础,是毛泽东兵法中克敌制胜的法宝。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个法宝曾被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奉为游击战的圣经,是在古巴的密林中,游击专家格瓦拉给游击队员讲授的游击战经典。美国西点军校,“十六字诀”是学员的必修课目。
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是一部革命先辈用血的经验淬炼而成的宝库,这其中不仅包含了毛泽东个人通过不断批判,主动改进并依照毛泽东理论中政治,经济,思想等各方面不断发展,结合了中国实际国情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取得了来之不易的胜利,更给后人提供了一座可观的丰碑。不仅仅是在军事思想领域,更是在实际应用,乃至整个人类文明宝库中的思想瑰宝。
本文只是管中窥豹,相信不仅是当下,在今后的生活和人生阅历中,毛泽东军事思想仍然将是我关注的重点,不断随着自身的成长去体验和感悟,或者只是作为一种闲暇时的独特爱好,以一份静穆的严肃去对待这份“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思想宝库。
(本文由
从“科学发展观”谈生态保护
——由哥本哈根会议和《中国:新的发展观》想到的
艺术管理系陈维嘉
最近,好莱坞灾难大片《后天》和《2012》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这两部电影的卖点除了好莱坞超强的特技手法以外,另外一个就是地球因气候造成的灾难性。而在2010年下半年召开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更是将生态保护问题进行了无限的放大。
在电影《后天》和《2012》中,地球发生了极端的气候变化,气温骤降,连带造成地震、海啸这些灾难也接踵而来,给人类造成了灭绝性的破害。在电影《后天》的最后,美国总统在大使馆改造的临时国务院中,向人民道歉,承认他奉行的“以发展经济和工业为第一目标”政策是错误的,并且表示从今以后政府会彻底悔改。虽然这两部电影的情节是虚构的,甚至在许多地方运用了大量的夸张手法,但是结合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场景,这两部电影其实也起到了一个很好的警示作用,如果我们再不开始保护好我们生活的地球环境,那么结果很有可能就是那些虚构的情节变为现实。
其实在现实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许多电影中的场景:印尼海啸,冰雪灾害,美国飓风,台湾地震等等;而根据最新的天气预报,这段时间在我国北方预计将连续出现一个多星期的雨雪天气。为什么最近几年的灾难性气候会这么多,而且还如此的频繁和剧烈?
近几年来,由温室气体排放所引起的地球气候变暖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早在两年前,我国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在APCE会议上我国就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研发低碳能源技术,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的战略主张。由科学发展观为主导思想,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会并发表了题为《凝聚共识 加强合作 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的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中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立场、主张和举措。 在讲话中,中国重申了自己的立场,坚定的与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每个国家和民族,每个企业和个人,都应当责无旁贷地行动起来。中国在发展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从中国人民和人类长远发展的根本利益出发,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
那么,在我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期;在既要大力发展经济,又要实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目标的时期;在我国当前的环境和生态仍然存在着巨大破坏的情况下,如何应对环境保护问题呢?
最近我阅读了一本名为《中国:新的发展观》的书,在书中,我找到了一些答案。该书详细阐述了我国应该如何遵循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发展。
在我看来,作者的思想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
1.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成果,是把生态文明建设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统
筹并列起来,以解决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与自然的突出矛盾,协调、创造生产发展与环境生态,生活富裕与物相的和谐重大关系。
2. 只有营造良好、有序的环保法制环境,才能够保证完整的履行环境保护行政和技术的科学管理职能,为区域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提供积极而有益的服务。
3. 正确处理当前资源开发与科学发展的战略关系,发展低碳经济。
4. 在目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下,要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发展循环经济。
读完之后,联想到哥本哈根会议上温总理的讲话,我深有感触。
第一,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统筹并列起来。
我认为,环境保护和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并不是无法共存的。诚然,经济的发展必然需要能源,能源的消耗必定会对环境造成影响。但是,对于能源的使用方法的不同,在消耗能源的水平上一定会有天壤之别。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代表我们必须可以走出一条低消耗、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包括在哥本哈根会议上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提出:发达地区应承担更多生态补偿责任。我们既需要在发展中国家加大环境投入,同时也要估计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在这一矛盾下,发达地区应该更多地承担生态补偿责任。因为根据最新的调查结果显示,生态文明与发展水平是成正比的,越是发达的地区越是对生态文明注重。
所以对于中国来说,我们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统筹并列起来。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高级表现形式,历史证明:人类文明状态的进步,都是在依附于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由使用石器和工具,学会了金属的冶炼;人类发明了蒸汽机等工业机器,实现了工业文明。但是由于在实现工业文明之前,各国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不不太发达,世界各地的环境生态破坏并不十分严重。到了工业发达国家逐步实现了工业文明的同时,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自然破坏的公害灾难,也随之而生。惨痛的教训一件又一件的暴露在了我们面前。
在生态文明作为一个国家发达与否的重要评判条件之时,我们一定要铭记:当前任何一方面的开发都不能忽视环境保护,不能忽视生态建设。只有把生态保护和各方面统筹起来,才能真正的做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从而真正的造福于人类。
第二,要营造良好、有序的环保法制环境。
为了确保环境保护能够成为人们重视的问题,必要的法律保护一定要跟上。我们必须要建立规范的环境法制秩序,严格用法制和道德的双重手段强制我们的经济朝着节能、低耗、高效的方向发展。
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走的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但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必须学习科学发展的理论,努力建设符合生态文明的生产、消费方式,争取消除人与自然的矛盾,通过严格的执法和监督,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据我查到的资料,我国的相关环境法律有9部,虽然经历了40多年的发展,但是在执行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能够很好地发挥这个环保法律体系的作用。我们需要严厉打击故意违反和恶意规避国家环保法律的不法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使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使整个经济社会朝着生态文明的方向健康发展。
第三,正确处理当前资源开发与科学发展的战略关系,发展低碳经济。
我们知道,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大多处于工业化中期,所以基本都处于高碳消耗和高碳排放阶段,大多属于温室气体排放量较大的国家。而西方发达国家,大多已由工业化阶段进入现代化生态文明阶段。而生态文明阶段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低碳经济。
在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政府第一次对全世界公开承诺量化减排指标。前一日,美国白宫宣布,将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承诺降低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一个临时性目标。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碳排放国家,在遏制全球变暖的问题做出表率,低碳经济将会以越来越快的步伐走进人们的生活。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了迎接低碳经济的到来,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做好开源节流的准备,培养全社会的低碳文化意识,加快立法,对低碳经济给予政策倾斜和引导,积极引导人们向低碳生活方式转变。
仅仅这样是不够的,我们不仅仅要利用能源来发展科学,更要用科学来发展能源。在节流的同时必须大力开发新的洁净能源,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氢能等新型洁净能源,降低对煤炭的依赖和消耗,逐步改变我国的能源结构,向低碳化进行转变和发展,强化发展中国的环保责任,坚持科学发展,为应对气候变暖做出积极贡献。
第四,在目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下,要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发展循环经济。
2008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蔓延全世界,我国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在目前经济开始回暖的情况下,必然引发新一轮的世界性的经济发展竞赛,力求早一步恢复本国的经济,那么自然的,经济发展更加突出在主要方面,环境保护则退至次要方面,经济发展的“好”与“快”,让人们暂时性地倾向于“快”。
我国在应对经济危机、加大投资拉动内需的形势下,仍然需要各级政府及环保部门保持头脑清醒,不能因加速项日建设而削弱环保功能、从而留下新的污染隐患而影响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在这一条件下,既能保证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又能保证生态文明的顺利建设,发展循环经济是当仁不让的方法。据我所知,这次的金融危机导致许多国家对我国的贸易出口增加了越来越多的限制,这在今后必定成为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制约因素。要解决这一问题,只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遵循科学发展观,才能产品卖给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树立良好的生产和消费习惯,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以上四点就是我在阅读了《中国:新的发展观》后结合刚刚结束的哥本哈根会议对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一些看法。我相信我们在遵循科学发展观的道路上,一定能够把中国建设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拥有一套适合自己的理性科学的生活方式。我想,这也是所有中华儿女共同的责任吧。
(本文由
《郎咸平说:热点的背后》[1]中的“毛邓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实录
——读《郎咸平说:热点的背后》感
艺术管理系
观二零零九年即逝,除却家事,印象最为深刻的天下事是美国的次贷危机,延至全球的经济危机。那些日子电视新闻里最常看到的画面就是许多资本主义国家企业倒闭,员工抱着纸箱子回家,对着记者镜头无奈地摇头;说到国事,跌宕起伏的股市,沸沸扬扬的房市都是人们话题中最多的。
身处中国,过着大学最后一年的实习-论文-找工作生活,即使忙着抓住学生生涯的尾巴时常感到惴惴不安,我也开始关心社会事,不止于关心,更想知其所以然。抱着这样的心情,我读了《郎咸平说:热点的背后》一书。郎咸平是个经济学家,他用自己经济学家的身份和视角解读了许多当前的热点时事,观点明晰,深入浅出,语言犀利。他道出事情的本质,让我对《毛邓三》书中所说的很多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我看完此书,所领悟到的关于实事求是。作者郎咸平有着台湾、香港、美国的经历背景,在经济学方面的造诣应该是颇高的。他对中国当前经济状况,也包括一些社会热点发表了很多标新立异,甚至是与主流媒体大相径庭的见解,有人奉之为“圣经”,有人唾骂其“哗众取宠”。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的原因,我认为是他的著作中很常见的情况是,他看清并解释清问题,却无法给出确切肯定的解决方案。但事实上,世界上的问题,尤其是复杂的人组成的社会,如果产生了什么问题,怎么可能是凭借一个人的力量就能够解决的,这需要人类共同的努力和进步,任何真理都是如此。能够看清楚问题的本质,已经是很重要的了。本书作者在阐述他所看到的社会时,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看过其书的人,不论评价如何,对于他的真实性都是给与肯定。《毛邓三》中如是写道: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郎咸平说:热点的背后》一书中真实的描述和阐释,独树一帜的视角和见解,正是对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最好的实践。
对书中所解析的热点时事进行整理,主要有以下一些内容:宏观调控与房地产、股市、人民币升值、教育与就业、法制与大国崛起、《士兵突击》。
这些内容与我们的生活近在咫尺,甚至息息相关。但是这些事件的背后其实就隐含着我们国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诸多思想和理论。具体涉及的毛邓三知识点主要有:宏观调控、依法治国、发展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
一、经济热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它具有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又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这种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就是我们区别于资本主义的中国特色。而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所有制结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二是分配方式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三是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使市场在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发挥市场和计划的各自长处,让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优势都得以充分发挥。[2]这三点使得我们国家的市场经济避免了资本主义下的市场经济会产生的弊端。
郎咸平在书中所提到的一些经济热词和他的经济观点,究其根本,都是以上这些理论。如他所说到的抑制通货膨胀的三种货币政策:调整利率、调整准备金率和发行公债,就是国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进行有利于它更好运行的宏观调控。提高利率可以让百姓更愿意存钱,同时抑制企业消费,从而减缓通货膨胀。提高准备金率是为了让银行把多余的存款回收,减少可放贷给企业消费的资金,以达到减缓通货膨胀的目的。发行公债则是政府通过直接回收流通的钱来抑制通货膨胀。
但是他提出了一种新颖的看法,就是中国经济的新二元论。因为中国的经济部门同时存在过冷和过热的情况。所以单一的紧缩或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难以有效对中国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所以不能照本宣科西方的宏观调控理论。这个二元论正是作者所有宏观经济学观点的支持。这其实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所说的,以实现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而不是单一照搬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作者也特别强调,宏观调控只是手段,不是为了调控而调控,调控的根本目的是解决问题,解决根本的症结所在。这其实就是对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进行宏观调控,但主要还是以市场供需的经济规律为主要支配的特点的诠释和提醒。
另外,作者分析汇率上升的必然性,人民币升值,黄金大卖,房价居高,股市沸腾等情况都是结合了国际经济学以及中国的具体国情。尤其是向读者解释国际炒家的人民币策略,还有指出我们国家财富组成的问题,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薄弱缺失对造成人民币升值的影响,都一针见血。他还建议,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投资“货币定存”(如果银行提供这种理财方式的话),原则就是选组合时,一种为相对稳定的货币,一种为大幅波动的货币,颇有意思。这些与国际相关的问题的产生有时就与国家的外交有关了,这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二、法治使大国崛起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要求就是要依法治国。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都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正是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3]
郎咸平把内地与香港做了比较后提出,香港的繁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健全的法制以及公民的守法意识。包括新加坡等很多地方都是一样,公民自己具有很强的法制意识,保护自己的权利,遵守自己的义务。这就可以解决很多我们社会现在存在的问题,包括腐败、交通等这些一直无法根除的麻烦。作者也特别提到,大国崛起,最根本的关键就在于法制化,而大多数认为的民主其实是法制化可以达到的目标。法制本身的健全,加上公民的根深蒂固的法制意识,才可以实现大国崛起。而法治社会的根本则是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化境。这些观点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理论完全一致。
三、《士兵突击》、教育、就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点之一。其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及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4]这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表现,与我们每个人联系起来,就是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中,我们要以怎样的精神面貌去生活。
郎咸平也对热火朝天的《士兵突击》和选秀节目做了解析。他认为许三多之所有最后成功的原因是一句话,就是把该做的事情做好。这在管理学中是一个信托责任的问题。信托责任也是我们在学习资本主义社会市场经济的同时,更应该学习的一种本质精神,正是我们现在所缺失的。这点其实很好的解决了目前社会上许多人的心理困境。许三多做了一些我们认为放在自己身上绝对不会去做的事情,比如他看到其他人都懒散不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去顶撞班长,班长无心说了一句“去铺路吧”,他就真的去了。我们认为他傻,可是我们确也为他感动了。从历史的原因上看,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也带来了社会风气堕落的影响,这也就是胡锦涛提出“八荣八耻”的原因。其实这也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部分。把该做的事情做好,就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做, 也必须做的事情,至于是否成功,则是机遇问题。
教育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教育事业作为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重大方针,推动教育事业全面可持续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优化教育结构,更新教育观念,坚持教育公益性质以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5]以此引发出来的目前存在的争论颇多的问题就是大学生就业及中国教育体制。
郎咸平结合中国的国情提出,我国目前处于产业链中加工制造这个末端环节,而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的核心都掌控在外国列强手里。以此来看,我们国家各行各业其实不需要这么多大学生,需求最多的是专科学校所作的行业专门人才,而以通才教育为主旨的高校却仍然在马不停蹄地盲目扩招,这是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真正原因。所以要根本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要调整产业链结构,而这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既然目前需要得最多的是专门人才,这也就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具体体现。
细读此书以后,不难发现,许多看似不可思议,离经叛道的观点看法实则都是建立在科学理论之上的。而我们生活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时常看不清楚事实的真相,也没有把理论要求做得面面俱到。所谓“云深不知处,只在此山中”,若能像本书笔者一样,用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观点去看问题,便可“拨开云雾见月明”。
(本文由
从房价问题看我国经济体制的变迁
——读《蜗居》后感
艺术管理系沈雁鸣
2009年的一部《蜗居》无疑是全年的大热点之一,极富现实主义的故事让这部虚构的小说引发了全社会的思考。《蜗居》之热并不是偶然的,因为其关注的是所有人的聚焦点——房价问题,是目前房地产长期畸热之下的必然现象。
故事发生在上海房价飙升时期,主人公海萍与丈夫苏淳下决心离开租住了5年的10平米的小屋,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却发觉“攒钱的速度永远赶不上房价上涨的速度”。房价问题从一开始就使《蜗居》里的主人公陷入了无底洞版的奋斗中。
之所以房价问题引发热议,因为它是个民生问题,它甚至是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个缩影。从20世纪50年代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锅饭”局面,到20世纪90年代的市场经济中“商品房”热,一直到如今有些畸形高涨的房价现象。这些无一不都是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而我就从《蜗居》中的房价问题来看我国经济体制的变迁。
一、 计划经济体制阶段
解放以后,全国上下整整40年没有大规模地搞城市开发和住房建设,当时是计划经济体制作用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还谈不上市场化的房地产开发。那时候农民有自家土地,工人住在厂宿舍,大家虽然日子都不富裕,但是每人也都有自己的一亩三分田。不会出现有人吃着鲍鱼鱼翅,有人却不能温饱的两极化情况。因为当时从客观条件来看,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工业化建设,必须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样才有利于迅速、有效地集中全国人民的经济力量,才能进行更大规模经济建设。[6]
计划经济,顾名思义就是有规划、计划地发展经济。从而避免了市场经济发展的盲目性、不确定性等问题,更避免了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危害。如:重复建设、企业恶性竞争、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生社会经济危机等问题。[7]那时全中国上下,所有人都在几近没什么压力的情况下工作、生活。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每个人都有工作,每家每户都有房住,没明显的贫富差距,社会也相对较和谐,人民内部矛盾也比较缓和。是属于一个人人安于现状、但缺少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时代。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基本建立起了公有制占绝对统治地位的100%计划经济体制。
1992年之前,房地产开发和商品房买卖都属于非法的。大家的住房也都是单位解决,那时候不存在房价问题,也不需要人民自己掏腰包来解决住房。在没有比较的情况下,一切都是很安逸,但是这需要的是国家的力量来统筹。这同时也是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作用的作法。在20世纪50年代,整个国民经济实力非常弱小的条件下,计划经济体制是必要且重要的。因为只有集中主要力量我国才能够开展以156个重大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比较迅速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8]
但经济体制不可能一成不变,是需要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轨迹做调整和改革的。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社会生产力增强了,国民GDP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了。但如此计划下去,又将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削弱企业应有的活力,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已经不能适用了。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必将向市场经济转制。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主要方面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因此进入了第二阶段,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
进入90年代,市场开始活跃,资源开始流动,因为当下的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主导渐渐取代计划经济,全国人民“大锅饭”的局面逐渐被取代。中国的房产改革暨商品房的产生大体上是从1998年开始的。我们都记得1997、98年期间也是发生亚洲经济危机的时间,自从那时起房地产业就成为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的经济增长点,商品房的出现改变了过去靠分房的历史。90年代末在全国范围出现城市开发热潮,房地产市场以其固有的能量把全国人民都卷了进来,人人想买房,人人有机会买房,很多城市三年之间市区面积扩大了一倍。房产市场被激活,不再一味是单位分房,跳脱厂生活区,在市区买套商品房的愿望成为许多家庭当时的奋斗目标。房产商也愈发多了起来,有这么多人想买房,就得有这么些人来卖房。房价也随着经济发展、人民工资涨幅成比例地增长,房产市场在那些年里持续地、稳步地发展。一个普通工薪阶层奋斗上6-8年就能买到一套属于自己的商品房。 但在那个年代,还不是完全的市场经济体制,在从计划经济转制的过程中,必须存在一段时间的计划与市场共存的情况。而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也不可能如资本主义国家那般100%的市场经济。我们的国情、人口、经济状态不允许我们这样,所以才出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来单一公有制的结构已经为公有制为主体条件下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所替代。[9]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鼓励、支持并引导非公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的需求不再是满足于在国有单位做着统一的事业,过一样的生活。人们多样化的需求也在此时被激发。住房条件首当其冲,所以在房产市场化买卖的环境下,人们的购房需求也大大增加,商品房的供给也进入到一个价值规律作用下的市场机制。
但是从2005年开始全国各地房价却出现了大幅的上涨,今年上海和北京两大城市的房价均价已经攀升至30000元/平米,达到了近几年的顶峰,政府虽然进行了调控但效果不理想,这种现象是极其不正常的,任何商品包括房屋的价格都必然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价格规律。而现在的房价问题显然已经背离了价值规律,不在一个合理的波动范围内了。此时就需要国家的宏观之手来调控房地产市场
三、 垄断市场及宏观调控
经历了二次人口膨胀,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等待,这个社会几乎所有人、所有家庭都需要买房、买新房、买大一点的房、买更好的房……积压了大半个世纪的需求,已经不再是什么市场需求,而是民生需求!这样的需求一旦迸发出来,能量太大了,短期内是无法满足的。而就是在这巨大的民生需求面前,我们的供应却显得很有限,人们只能通过完全市场化的房地产市场购买房屋。
市场经济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这种规则不会因人们的喜好而改变,不过,这首先得保证我们的市场是按照市场基本规律运行的市场,否则,在一个不正常的市场情况下要以正常的规律来看待事情,很难不出错。以此反观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其中的权贵资本占有多大比重,这关系到房地产市场是不是已经非正常化了。
房价是由供应、需求和购买能力所决定的。所谓普通家庭6.5年购买一套住宅的国际标准。中国的房价应该是多高?似乎不难回答。按照市场规律,房价高是一件大好事。房价高了,收入高了,税收高了,能有财力办更多的福利。显然,现在的情况不是这样。房价高了,钱多了,不知用到哪里去了。富人拥有了更多的房子,中产阶级被房子吸光了财产,白领成了房奴,打工的连房子的梦都不敢做,人民怨声连连。
高房价到底发生了什么问题呢?显然不是市场经济,而是垄断市场。官员们控制着土地,以开发商为托,不断推高房价,获得巨额地方财政,供官僚机构使用。在这个过程中,官员和政府成了交易的一方,认为他就是土地的所有者。这是对市场经济的最大背叛。所以与此同时,党内部还在积极地进行反腐倡廉的活动,要将蛀虫分子清除。正如《蜗居》中的宋思明,侵占了人民资产的官员必将得到应有的惩罚。
很明显,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最大的问题是供需矛盾。旺盛的市场需求与不合理的住房供应结构成为问题的两个方面。面对如今非正常的房价市场,就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来进行调节。首先要调整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和需求问题,我认为最关键的莫过于运用税收手段,让税收在调控房价中发挥重要作用。对所需领域征收差别税,通过对不同人群的征税点、征税范围的区别来控制两极化的贫富差距,尽可能地遏制房地产市场囤房、投机的虚假需求现象。其次,如今经济适用房的实施也在尽力惠及到一批对住房最需要的民众。虽然仍然无法将房价降到大部分人能接受的范围,但是通过政策手段尽可能让更多的老百姓住上自己的房子。
四、 总结
房价是个任重而道远的问题,所以才能使一部小说因为对房价的讨论而引发成一个社会性的议题。但从几十年的发展来,也能看到我国经济制度的变迁,从解放后的计划经济到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再到发展了三十年后,由于市场性的失灵,从而使垄断市场趁虚而入。在如今的市场中,政府在通过宏观手段来对房产市场进行着调节,这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同时更需要经济实力的提升和反腐倡廉的贯彻实行。
(本文由